似乎大家迷惘彷徨的时候,都会倾向于寻找前人的经验,问问过来人的建议,听听他们的想法,这种方法有时奏效,有时失灵,在概率上来说,成功、失败的占比各是多少呢?
在大学时期,我也有这么一段陷入经验怪圈的经历。那时对广告着了迷,真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戴上粉丝滤镜看待任何一切带有广告两个字的东西,想要了解更多,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得益于网络的发达,我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看到许多所谓过来人的经验总结。
公众号、微博、知乎、书籍能找到的,看着感兴趣的,都统统收藏了起来,认认真真像做阅读理解一样,细细咀嚼一字一句。广告人A说:“广告不是艺术,广告是科学。”广告人B说:“广告是有模板的。”广告人C说:“掌握五大逻辑帮你写出专业文案。”广告人D说:“这里有没有灵感也可以写好短文案的五个方法。”
什么鬼嘛,杂七杂八的经验谈越看越多后,反而脑子更加混乱,这些人说了一大通自己的经验总结,各有主张各有道理。什么都看,什么都觉得是真理,最后脑袋里反倒什么都没留下。当A、B两种相悖观点出现在眼前,A有他的看法,B有他的道理,而且他们也总有办法自圆其说,让人乍眼一看说服力爆表。让我如何是好呢,我总不能既相信A的同时又相信B吧,这样不是很精分吗。
哎,算了,把心一横,谁的经验也不听。如此这般,突然间,轻松多了,随后对广告的兴趣也刹那荡然无存。为什么呢,明明之前那么醉心于此?至今依旧没太搞明白,或许当未知的东西被掀开了保密的面纱之后,人们窥探到其中的秘密,新奇感得到满足的同时,之前积压的喜爱度也在消逝,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距离产生美”。何况我不是一个喜欢复杂的人,光是看就那么复杂的东西,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吧。
啊,扯远了,我要说的明明是陷入经验怪圈。当然不是要全盘否定经验的作用,毕竟在很多层面上,经验的确能派上用场,比如种种“前车之鉴”之类。
但回归到个人,在自己人生的主赛场上,他人的经验(建议)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这个问题或许梭罗也曾疑惑过,当他想要定制一件款式特别的衣服,但女裁缝却说这种款式现在已经不流行啦,于是他在《瓦尔登湖》这么说道:“在一件跟我如此密切相关的事情上,人家究竟拥有多大权威。”或许裁缝只是根据时尚风尚标给出作为裁缝的见解,没有任何恶意,但是做出来的衣服不是穿在定制者的身上吗,那么比起“我想要的”,难道“别人说的”更为重要,很奇怪不是吗?
这样那样的原因,也许我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好的建议提供者,因为提供建议实质上是跟做选择题一样的啊,ABCD四个选项在你眼前陈列,你无法得知哪个选项最优,你只能囿于自身所知所感,尽力去做分析、权衡利弊,然后挑选出你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个。
但吊诡的是,你怎么100%确定其余三个选项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呢?而且有时还不止四个选项,甚至更多,太多的选择会让人不快乐啊,更别说还得承担排除选项所付出的代价,这对一个选择困难症患者一点都不友好。
看来轻率给出建议的成本太高了,我可没有勇气去承担起不好的后果,一个连自己的人生都尚未能负荷得起的我,又有多大的能耐能去左右他人的人生。
“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从生活中又能感悟出多少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呢?”
更何况,人是很狡猾的动物,往往他人要你给出建议的时候,其实他们的心中早已有自己的打算,需要的只不过是在别人的口中,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得到双重肯定。就跟抛硬币做决定的原理一样,无关正面还是反面,硬币抛在空中的时候,心中自有答案。
或许大多数时候,比起醍醐灌顶的建议,人们更需要是肯定与支持,对吧?所以啊,当下次有人来寻求建议,即便不能给出任何有采纳价值的建议,但是倾注全身心的支持也是极好的。
“建议么?没有。”
“倒是有慢慢的支持,要么?”
“别客气,拿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