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运动2天,每天30分钟,看看能不能长期的坚持下去,今天又给自己添加了一个门槛,学习英语,必须要咬牙坚持住,英语一直是我的老大难,困难我都猜得到,只是一开始11分钟,就让我有点挫败,心理承受能力还需要加大。不过我的抗压力应该是还可以,要感谢父母一直以来,对我们实行挫折教育,才有今日的坚韧。
我的父母是50年代的知青,没有太高的学问,虽然一个曾经是乡镇高考前三,一个是小学就主动辍学,但在教育我们身上,却让我们独立,记得在读书时代,对手机和电脑的渴望,但是家人只有一句话,想要,自己去买,我们是不会给钱买非学习用品,于是把渴望化成勤工俭学,想要的东西,必须自己努力才能得到,手机是兼职买来了。但是电脑是学习用品,应该是父母给钱吧。回答依然还是那句:想要的东西,自己劳动来换得,在那个粤北山区的寒冷冬天,每天早上7点起来,去支起帐篷,铺好地上的塑料膜,分门别类的把过年的年画摆好,为了不踩坏这些年画,需要脱了鞋在塑料膜上走动,脚是冰冷的,手也无法保暖,到天黑时再把年画整理好,因为是纸品,需要小心处理,把地摊的帐篷收回,每天12小时的没有双休,一个寒假的付出,最终在开学的时候买了属于自己的电脑,体会到钱来之不易,买卖的博弈过程,拼命叫卖,不定时饮食,寒冷和辛苦带来的身体的不适,对当时的我叫历练吧,但用理论来说这应该是挫折交易。
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就是人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在环境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需要或动机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情感刺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还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造成严重的人身事故。另一方面,挫折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误者认识错误,接受教训;同时它能磨炼人的意志,使其更加成熟、坚强,并激励人发愤努力,从逆境中奋起。可见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挫折感是有限度的,不能没有,也不能太多。
美国心理学者保罗-史托兹(PaulG.Stoltz)在1997年首次正式提出的,用来指人们在逆境中或面对挫折产生的反应和处理能力。简单说来它就是承受和战胜挫折的能力。现在,AQ越来越被引起重视,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差不多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人生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挫折教育教给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要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及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