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获:
1抗挫折力的终极变现就是永不放弃!
2遇到孩子犯错不仅不要打击,还需要一起扛!
3有时孩子碰到的具体的目标却实现不了,很多时候可能就是把目标定太高,达不成,需要跟孩子拆解目标,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
【磨练抗挫力】
如何打造“坚毅”,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
人的一生就像攀登一座山峰,可以分为三种攀登状态:
放弃者:遇难而退,习惯性地逃避困难。
扎营者:容易在攀登的途中停下,扎营在舒适区里逃避挑战。
攀登者:拼尽全力,永不停止向前,所以,能够成就大事,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
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就像是攀登一座山峰,如果没有强大的抗挫力,他也会成为一个放弃者,或者一个停留在舒适区的扎营者。想要孩子成为那些站在山顶的10%的攀登者,父母就要从小陪着孩子一起打造抗挫力,在这里我为你分享两个抗挫力养成法。
抗挫力养成法
养成法1、不做放弃者——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勇敢面对挫折
面对孩子学习问题,大部分家长会表现出两种负面情绪。
第一种,抓住孩子的学习态度,责备他不够努力,要求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第二种,盯住孩子的学习能力,责备他成绩不够好,因此要加大补习和学习量。家长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那就是这些负面的判断恰恰加重了孩子的心理挫败感,使得他们更加想逃避和放弃。
因此,在解决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前,应该先解决父母的自身问题,问问自己是否看见了孩子真正的挫折,和他们心理上的需求?
我来举一个我大儿子的例子。他曾以各科满分的成绩考上了全美最好的寄宿高中,但第一学期结束时他对我说:“妈妈,我在这里谁都不是。” 意思是别人都比自己好。
如果我们用“冰山理论“来分析他说的这句话,就知道他在讲述对自己的不满情绪,接下来他又补了一句:“我的数学根本比不上这里的同学。” 啊,我发现原来最让他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不再是学霸的这份挫折感。
这时,我没有责备他,反而和他开了一句玩笑:“哦,数学不好?这可不是你的错呀!” 儿子非常吃惊地望着我问:”那是谁的错?“ 我说:“那是妈妈我的错,我在高中时数学也不怎么好。” 这时,儿子抱住了我激动地说:“妈妈,我要谢谢你对我这么说。”
我想,儿子之所以感谢我,是因为我看见了他的痛苦,并拿自己的痛苦与他的感受捆绑在一起,这在心理学上叫“同频共振”。
当孩子遇到磨难时,你不能立马跳到他的对立面,去指责或打压他;相反你要和他一起潜到冰山底下,去读出他内心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期望,其实,儿子并不想放弃,他就是想一如既往地保持他曾经有过的优秀和辉煌。
于是,我们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首先不急于进数学高级班;第二,下课后多找辅导员帮助;第三,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夏令营,接受学校安排的、有针对性的数学集训。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儿子也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挫折总是会来的,但是每个挫折下都隐含着一个巨大的成长机会。
养成法2、走出舒适区——帮助孩子转移逆境的痛苦,勇敢向上
我们经常对孩子喊“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其实,这种打鸡血式的口号是对抗挫力的一种误解。
还有父母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于是就一个劲地说“宝贝,没事,你一定会做得更好”,可是这些话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慰和虚假的安全感,让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等孩子再遇到问题时,他仍旧不知如何应对自己心中的挫败感和现实中的问题。
那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暂时缺乏应对逆境的心理素质和实操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转移挫折带来的痛苦,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地传递一种抗挫折的思维新模式。
这里我总结出3个转移痛苦的小妙招
妙招1: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扛“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一起扛”。
我认识一个女孩,即将中考的那一年她的体育不合格,老师要她加大长跑和排球的训练。回家后她跟母亲哭诉,怕自己考不上中考了。母亲听后帮女儿擦干了眼泪,哈哈一笑后说:“看我给你表演,我排球可好了,你一定有我的天赋”。然后母亲还建议,天下没有玩不好的体育项目,无论多难都可以练出来,“妈妈当你的金牌教练,你当妈妈的金牌教练”,就这样母女俩互帮互助,共同面对。后来女孩回忆说,那一年备考期间,妈妈常常与她悉心长谈,就像“树洞”一样接受自己的不良情绪。其实,这位母亲就是在为女儿做抗挫的榜样,用精神的支持来拔除孩子在逆境中的痛苦。
妙招2:转移孩子对恐惧的注意力
当孩子因为害怕而钻进了死胡同时,不要说教、甚至打骂孩子。
这里有个非常启发人的小故事,美国著名球星乔丹小时候一直担心自己长不高,无法成为篮球运动员。为此,他睡不好、吃不好,每天都生活在忧虑中。有一天,他终于把心里的害怕告诉了妈妈,并问妈妈怎么才能让自己长高。结果乔丹妈妈告诉儿子,她有一个“秘密”武器可以让他长高,那就是每天晚上妈妈会在乔丹的球鞋里放上一把盐,只要乔丹第二天穿上这双球鞋,他就会长高。从那天起,乔丹不再为长个子的问题焦虑,而且打起球来更有自信。后来,乔丹妈妈把这段神奇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本绘本书,题目叫《鞋子里的盐》。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当孩子深深地陷入纠结、焦虑甚至恐慌时,如果父母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让他陷入更深的逆境,不能自拔。然而乔丹妈妈却用一把盐,轻松地解除了乔丹的恐惧和不自信,也因此培养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运动员。
妙招3:把大困难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
很多时候孩子会把一件小事想成天大的事,觉得自己将要遭受不可承受的严厉惩罚。因此,家长必须及时响应孩子的不良情绪,这是在传授抵御逆境的重要手段。等孩子讲出自己的困难后,更重要的是要和他一起把他眼中的大困难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然后为孩子示范方法,一个个地把它们解决掉。
我闺蜜的女儿很爱表演,妈妈为她报了英语夏令营剧团,没想到女儿第一天回家拿着厚厚的剧本大哭,执意说第二天不去夏令营了。闺蜜来找我帮忙,我告诉她问题可能出在那个英文剧本上了。闺蜜按着我的建议与孩子聊了一会儿,没想到孩子第二天真的乖乖地去了夏令营。
我教这位妈妈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孩子的恐惧感化整为零。
首先,告诉孩子这么一本又厚又长的剧本是老师让她带回家给父母看的,目的是让父母了解夏令营的剧目内容。只有等到老师分配完角色后,才能断定自己到底会唱多少歌词,所以先不要担心。
第二,如果你分到的词太多了,妈妈可以去找老师聊聊,因为你的舞跳得好,可以多跳一些舞少唱一点词呀。就这样,孩子感到压在自己头上的那颗巨大的黑云被击破了,她恢复了战胜挫折的自信。
养成法3、勇做攀登者——打造“坚毅”,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以上两个解决方案都是从父母的角色出发,来考虑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逆境。接下来我想从孩子自身出发,看看什么样的心理品质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内心的抗挫力。
一个人的坚毅更多的是来自精神,只要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目标和希望,那么肉体的痛苦和时间的付出都很难压跨一个孩子。
所以,我想提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孩子的抗挫力很大程度来自他对自己的兴趣、目标和期望的追求。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兴趣只有功课,没有目标只有任务,没有期望只有被期望,那么他的内心是脆弱无力的,因此也更容易迷失在奔跑的路上,更容易成为放弃攀登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