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假结束前,为了不再异地,为了多点时间陪着一一,纠结许久后终于决定离职,换个近点的工作。
面试时总会被问:宝宝还那么小,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呢?
最初确实心底打怵,但是我慢慢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婴儿,他不是我的拖累,甚至可以说,他赐予我更多的力量。
最直接的,是我更加渴望变优秀点,第一件具体行动:参加两周一本书活动。
第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看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现实中我们会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教孩子,告诉他正确和错误,告诉他如何行为处事,有些控制欲强的甚至很多小事情小细节也必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表现。否则就是不够乖、不够好。但是这样孩子真的会更好吗?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一位妈妈说自己每天提醒十岁的儿子喝两杯水,整整一年,孩子还是记不住,是不是太笨了。
回答中有些帮助分析要站在孩子角度想为什么不按照要求喝水,有些不客气的就直接说,提醒几百次还意识不到自己方法有问题,是你自己太笨了。
是啊,孩子是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你放手了,尊重他了,放下评判,全然看见,孩子反而会长的更好,不会陷入到各种坏习惯中。
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正确的他,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孩子天然地会去体验各种事物,反复尝试感官神经系统发育所需要汲取的体验,孩子就是这样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
看见,是真正的爱。
书中还不断强调,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如果婴儿在生命之初对获得母亲及时回应感到绝望,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地索取。
我个人是很赞成这一点的。最初宝宝睡觉习惯不好,我也看了很多婴儿睡眠训练的方法,包括哭声免疫法等,但是后来了解到,此方法是1928年美国人约翰·华生倡导的,早已被抛弃。而他本人的孩子,很多都脾气暴躁、抑郁,有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甚至几个有多次自杀的。并且他们会承袭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缺乏父母之爱,毁了三代人。
当我想清楚,不再想要改变一一的时候,他确实慢慢顺其自然地养成了比较规律的睡觉、吃奶、玩耍的习惯。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很快乐。
最近开始上班,不得不开始训练一一吃奶瓶,哭了几天,从几乎一点不吃到慢慢越吃越多,不再哭了,但是明显感觉到最近一直都开心不起来。之前出门碰到陌生人甚至会主动先看着人家笑的,现在逗都不笑。偶尔笑了也没有之前那么轻松、畅快的感觉。
宝宝,在以后的时间里,妈妈尽量多陪伴你,希望你可以早点过渡,希望不要留下内在的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