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明代岭南宁越郡的一座大山里,山里有个石洞叫大虫窟。
所谓大虫,就是老虎,当地人把老虎叫大虫。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的山上有许多动物,大虫也就在这里出现,石洞里住着大虫一家子。
后来这里的动物少了,大虫一家子就离开了石洞,不知到哪里去了,后人就把这个石洞叫大虫窟。
大虫窟周围林木密茂,藤条处处,荆棘丛生。
在大虫窟洞口有一片婆娑的青藤掩盖着,揭开青藤才发现洞口,因而大虫窟鲜有人知道。
在万历年间,有两个喜欢爬山的年轻人,一个叫作大猿,另一个叫小猿,他俩听老人说大山里有个大虫窟,很少有人到过那里,他俩感到很神奇,就决定到山里探险,寻找大虫窟。
他们走到了大虫窟附近时,四处张望,在石壁处,发现一片青藤从高高的树上倒挂下来,掩盖了石壁,他俩用手揭开青藤,发现了一个洞口,就认定这个洞是人们传说的大虫窟。
他俩往里面看,看到里面比较暗淡,再深一点的地方就看不到了。
大猿决定进洞里探个究竟,留下小猿在洞外作应接。
大猿进洞后,好半天不见出来,洞外的小猿心急起来。他从正午等到太阳偏西时,仍不见大猿出来,他感觉到不对劲,心里害怕极了,只好走下山来,要到官府报案。
第二天早上,小猿到衙门报案,郡主亲自带上一队衙差与小猿一起赶往大虫窟。
来到大虫窟洞口边,郡主把倒挂在洞口边的青藤拨开,见到了洞口,他叫两个差人走进去看个究竟,两个差人走到洞的深处,看到里面比较宽阔平坦,石面很光滑,在一个角落里散落着一些看上去不大值钱的古董之类的东西,没发现有人。
他俩走出洞口,把情况向郡主报告。
这次郡主亲自带上原来的两个差人和一个书记员进洞去查看,书记员把洞里的情况逐一记录下来。
郡主叫人把地上零碎的古董用布袋子装好带走。
走出洞外,在一处雨林不到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火堆,还有一只锅放在用三块石头搭成的火灶上,揭开锅盖,看到里面有一些吃剩的汤水,郡主闻了一闻,汤水还没有发酸变臭,说明这汤水是昨晚煲的,也就说明这里的人是在官府的人到来之前离开这里的。
郡主认为,这个人或者几个人会是洞里的人。
在离大虫窟不远的一个草丛里,一个官差发现了一具尸体,头部的后面被人用硬物击打过,皮血模糊。
小猿看过尸体,就肯定这具尸体是大猿的尸体,这下使小猿伤心得大哭起来。
下午,郡主回到衙门,他梳理一下案情:前天中午时,大猿走进大虫窟就失踪了;今早进洞里没发现有人,却见到一些古董,在洞外再发现一个火灶,锅里吃剩的汤水还没有变味,就说明洞里的人离开洞里的时间不长,应该是昨天晚上离开的;在不远处发现了大猿的尸体,可以肯定大猿进洞被人杀害后,才把他的尸体抛到那里,问题是,洞里的人是一个还是不止一个呢?作案者是否又是偷盗古董的贼人呢?
郡主派出四个衙差分成两组分别到大山下周边一带的村庄进行调查,结果查不出什么蛛丝马迹。
却说小猿失去大猿之后,案子查不出来,他很不甘心。
他想,这段时间他就在大山里活动,看看有没有人走进大虫窟,也许会给案子带来新机。
于是,一边找草药,或者找挖山薯,一边注意大虫窟。
二十多天过去了,一天近中午时,他准备下山的时候,却发现一个中年男子空着手走进大虫窟,过了一会儿,那人又空着手从窟里走出来,小猿不动声色,远远地一路跟着他。
那人下山走过了一条村子,还在继续走了近十里路,到达了另一条村子,那人走了进去,只见他走进一家农户里。
小猿记住这家子,门外有棵大龙眼树。
他走到村外,向一个村民打听到这条村叫平头坡村。
下午,小猿到衙门把这个发现向郡主报告,郡主就派出几个衙差带上小猿,一起上了马车,朝平头坡村而去。
在那人的家里找到了他,把他带回衙门。
在大堂里,郡主问那人说:“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冯万有,平头坡村人。”对方回答说。
“中午时你进大虫窟干什么?”
“没干什么,只是发现那个洞,好奇的驱使才进去看看,然后就出来了。”
“你家离大虫窟不远,你为什么不早上去,而偏偏在中午家家吃饭的时候去?这说明你是有目的的。”
“没有啊,大人,真的没有。”
“你就想这样隐瞒过去,我看你想要坐板凳。”听了这话,冯万有害怕了。
他说:“不要这样,我说出来就是了。”
“那就说吧。”
“我原来和村里一个叫王傥的人一起,夜间去盗挖古墓群里的坟墓,得到了一些古董,把它们暂时存放在大虫窟里,计划再干几次后,获多了一点才分赃,谁知他突然不见了,我想可能出现什么事了,我暂时不敢到大虫窟去。二十多天后,也就是今天中午,我估计没有什么问题,就上山到大虫窟去看个究竟。进了窟里,发现那些古董不见了,我想是王傥把它们全部拿走了,于是,我走了出来,情况就是这样。”
“你没听说洞里出了命案?”
“啊,有这回事?怪不得这段时间不见他来找我。”冯万有这样回答说。
“你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坦白说来!”
“大人,我真的不知,不要冤枉我呵。”
“那你估计他去了哪里?”
“他有个姐姐嫁到龙苏镇,说不定他去了那里。”听了冯万有的话,郡主暂且把他收监。
过了一天,被派到平头坡村的衙差回来向郡主报告说:“我们去了平头坡村,发现王傥不在家,听他妻子说,他已经二十多天不在家了,不知去了哪里。经过我们追问,他妻子说出他有个姐姐嫁到龙苏镇,具体地址是:龙苏镇镇北街29号门牌。”
郡主派人前往龙苏镇追捕王傥。就在派出的衙差还没有回来时,有一个村民来到衙门报案,说在黄泥岭村附近的黄泥岭上,发现在一片荆棘丛里躺着一具尸体。
郡主得到这一消息,便亲自带上一队衙差和冯万有一起到达出事地点,发现死者被用麻袋包裹着,取走麻袋,出现整具尸体。
尸体上有大量的血迹,血迹已变黑,且身体有异臭味,胁部有刀伤口,经辨认,尸体正是王傥本人。
经鉴定,躺尸在这里已有十多天了。
从现场来看,周围没有打斗的痕迹,说明是移尸的第二现场。
这样,案子又复杂起来。
回到衙门,郡主陷入深深的沉思:从大虫窟杀人案子来看,窟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死者王傥,另一个是冯万有。经过对冯万有的审问,排除了他有杀人的嫌疑。那么,杀人者只有王傥了。假如王傥真的杀了人,他离开大虫窟时,就顺便带走了大部分有价值的古董,把剩下那些价值不大的留给冯万有。王傥杀了人,不敢留在平头坡村的家里,带着盗来的古董逃往龙苏镇姐姐的家,途中经过黄泥岭村附近时,被人发现他身带着古董,从而又被那人杀害,凶手拿走了古董,把他的尸体装进麻袋里抛在黄泥岭上。
沉思过后,郡主派差人到黄泥岭村调查,把可疑的人找出来。通过询查了解,没有发现可疑的线索,调查还扩展到周边几个村子,一样没有发现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郡主只好采取发帖榜文,悬赏追查杀害王傥的凶手,把榜文张贴在事发周边的村子以及城里。
第二天下午,一对年轻夫妇来到衙门向郡主报告,那女的说:“我叫黄桂花,黑泥坳村人。十多天前的一个中午时,我看到村里一个名叫苏宠的中年男人,村里人都叫他十八哥,他肩膀扛着一个鼓鼓的麻袋回到家里,他神色慌张地看了看门外四周,然后就把门关上。我感觉十八哥这个举动很反常,昨天在村里看到榜文后,我就叫我男人带我来,把这事向大人报告。”
郡主听后说:“这条线索很重要,我们派人去调查,如果十八哥是凶手,逮住了他,赏金少不了你的。”
黄桂花和丈夫离开后,郡主派遣一队衙差到黑泥坳村,要把十八哥带到大堂来,谁知他听到风声,离开了村子,不知去向。
郡主得知衙差回报这个消息,就认为十八哥嫌疑重大,一定要把他找到。
原来十八哥在家外面看到一队衙差走进了村子,知道事情败露,便赶快回家拿起几件值钱的古董装进一个布袋里,提起布袋离开了家,逃出村子后,便抄小路回到城里,在一家客栈里住上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九点钟时,他来到一家古董商铺,欲要把携带的古董转卖出去,被化装成客商的巡捕发现他形迹可疑,就要把他带回衙门,谁知被他挣脱逃走,巡捕一面大呼抓住他,一面追赶上去,在众人的合力下,终于把他逮住。
通过对十八哥的审问,郡主得知事情的真相,也证实了他前面的猜想是对的。
原来十八哥是个倒卖古董的商贩,为了得到一手的古董,他物色了平头坡村的王傥,王傥答应与他合作,这样,王傥又带上冯万有入伙。
从此,王傥和冯万有专干盗挖古墓的勾当,他俩选择大虫窟山洞作栖身的地方,同时也把盗挖到的古董先藏在洞里,到达一定数量时才一次把它们转手给十八哥,再由十八哥把古董转手卖给城里的古董商。
大猿出事那天,适逢冯万有因家里有事回去几天了,留下王傥一人在大虫窟里,大猿进窟后,王傥发现有陌生人进来,深怕那人发现了窟里的古董,就用木棒重击那人的头部,把他打死。
到了黄昏时,王傥把死者拖出窟外,扔在附近的草丛里。
王傥杀了人,心存恐惧,不敢再呆在窟里了,当晚他在洞外煮了一点东西吃,然后就把窟里的古董取走了比较值钱的一半,剩下的算是留给冯万有。
事情败露后,剩下的古董被官府的人取走,冯万有被抓。
王傥杀人后就认为在宁越郡呆不下去了,他有个姐姐嫁到龙苏镇,他就想逃到那里。
当他走到黄泥岭山下时,正好与十八哥相遇,王傥想把随身携带的古董转手给他,十八哥说他身上没有带那么多的银两,他可以把古董带回去,日后再把银两给他。
王傥不吃这一套,双方争执之下,十八哥遂起杀心,他趁王傥不备,从腰间取出一把尖刀刺向了他的胁部,王傥倒在血泊中。
他把王傥的尸体装进一个随身带来的麻袋里,然后抛尸在黄泥岭上的荆棘丛里。
第二天上午,十八哥在古董商铺处被巡捕发现,从而被捕。
案子到这里,一切明了,案犯受到应有的惩罚。
大虫窟周边一带的村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