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与老师同学聊天,话题说到读书,同学说她二姐带着孩子开始重读她青春时期读过的书,读来发现与当年的感觉不同,多了人生阅历的新的理解。我也深深地认同同学二姐的感悟。《红楼梦》是从初中就陪伴我的一本书。年青时喜爱黛玉,喜欢她的多愁善感,也自比黛玉,渴望有一个宝玉一样的人理解自己,处处照应自己。喜欢妙玉,认同她的清高与不流俗。还有晴雯,佩服她的伶牙利齿,与做事的勇气与担当。不喜欢宝钗,觉得她世侩,没有个性,随声附和,四面讨好,做老好人不得罪人,有时还架祸别人。也不喜欢王熙凤,唯利是图,巴结媚上。现在看来当时的我是不懂世事,不懂人心,也不懂人性。喜欢的人物身上恰恰也有自己的特点,不喜欢的人物身上的特点是自己不会的。现在人至中年,多了人生的阅历,再读《红楼梦》,赞叹作者曹雪芹,书中的人物各各如活着一般,有血有肉,性情各异,无好无坏,人物的一言一行有因有果。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她们的行事做派,思惟都是故事,也都是镜子。写人心,写人性,这是可以跨越时间的。伟大的作品不朽的原因也在于此。年青时读书是找认同,而中年时读书是借鉴,是认识自己,是完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