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哲学是一门高深但没什么实际用处的学问,需要整天思考“我思故我在”、”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样永远绕在里面出不来、永远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是饱暖思淫欲之后想更进一步的生存状态……总之,是大脑极其聪明、精力极其旺盛,并且不需要为世俗温饱所困扰的人才会喜欢的学科。
一年多前,二美让我们写过一个关于哲学的话题,今天我又翻出来看了看,觉得自己当初写得还蛮不错的:联系生活,通俗易懂。(对一个哲学门外汉来说,我觉得我能写得这么明白真是很不错了。)
我在那篇文章里说:“我们每个人在做出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会运用到哲学思维。每一个我们做出的决定,其实都是一个逻辑,这个结果既要说服别人,也要说服自己。”“哲学并不教人分辨是非,而是教人一种思考的方法。它会因每个人所学到的知识不同,所得到的人生经验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不同。”
当初这篇文章写完了,也让我对哲学有了多一些的了解,但在当时,我写完了也就放下了,之后,日子继续向前走,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里,我多了一点人生经历,也在持续吸收知识和信息,持续思考……此时,我大脑中存放着的那一堆潜意识中, “哲学”又露面了。
或许哲学早就在路上等着我,或许哲学在路上等着每个人,只是因为人生际遇的不同,学习思考的结果不同,所以,我、或者每个人与哲学主动发生关系的时间点不同,产生交集的程度也不同。甚至,有的人一辈子也不认为自己需要了解哲学。虽然,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运用着自己的哲学。
一年多前,我和哲学碰了个面,我对它打了个招呼,然后我就走开了。现在,我又生起了想了解哲学的念头,这一次,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和它聊聊天而已,还是会和它一直相处下去。大概,这也要看我们聊天的结果而定吧。
我这一次想学点哲学,是因为在喜马拉雅上听周濂和梁冬谈了谈哲学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世界观、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特别是在遇到突发情况、极端情况的时候,本能很容易战胜理智,我们会本能地用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那些我们认为曾给自己带来过伤害的方式,会被我们本能地拿出来伤害他人。
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很不容易,而且也基本不可能全部脱离,只有学习能塑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学习哲学,是为了知道这世界的多维,是为了不困在自己的维度里,在遇到问题时,不偏激不固执,不钻牛角尖,平静坦然地面对问题,接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