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弥补制度成本,规避交易风险,人们不得不格外勤奋,努力工作,不惜一天多工作几个小时,还要忍受少拿些收入……
我们中国人是那么的勤奋,却还是那么的贫穷,原因是什么?就在于我们不得不为制度成本付出高昂的代价。
什么是制度成本呢?
想要知道什么是制度成本,就要先了解制度资本。
制度经济学判断制度优劣的最重要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与深化。
如果一国的制度有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常被称为“制度成本”。
我们转过身来看看中国的市场制度环境与法治水平,又让我们开始纳闷:
中国的法治与产权保护还相当欠缺,可是这些年中国的GDP却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持续增长,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中国特色还真的能使在其他国家成立的结论在中国就行不通?真的是中国有中国的经济学,西方有西方的经济学吗?
制度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机制。它包括了一国制度的方方面面,包括法制政府权力与制衡结构,司法独立等。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机制是经济深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如果没有可靠的产权与合约权益保护的制度,人们就无法预期从事市场交易,从事投资的结果,不能知道从交易投资中获得的利益能否属于自己。而经营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将迫使人们停止交易,不愿做出投资,即使他们想进行市场交易,交易成本也可能高得令人望而却步,于是市场发展会停滞不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20几年来,中国的制度在不断朝着有利于市场交易的方向变迁,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他与真正的市场制度结构依然相距甚远,特别是产权保护制度变革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可是这些不足,并没有阻止中国经济在近20几年高速增长。这个现象似乎挑战着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其实不然。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
即使一国的制度资本欠缺,但如果其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出奇的丰富,那么这两种资本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
我们可以用劳动力成本和制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的替代性来解释中国过去20几年的经历。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对很廉价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优势在经济增长初期可以弥补、对冲高制度成本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我们中国,经济靠什么增长呢?
在制度资本欠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能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增长所依赖的行业是制造业。而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制度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这些年主要靠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吸收外资丶发展经济,使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这种政策选择不仅发挥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让众多廉价劳动力能够弥补制度成本,而且在目前和当前的市场制度构架下基本是唯一可行的发展策略。
任何市场交易所需要的制度支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消费者权益或买方权益的保护机制。
第二是交易双方的信息披露。可信的信息披露是帮助买方准确评估交易产品的价值的必要条件。
制造业远比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容易发展,前者所依赖的交易市场,相对于后者不容易被骗,因此,制造业市场的发展对制度机构的依赖性较弱。
比如说,汽车市场与证券市场相比,虽然都面对着信息浑浊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但前者的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远较后者的要低,因此对制度机制的要求也低。这就是为什么制造业在中国可以发展,更何况制造业能最好的发挥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而证券市场在中国则发展艰难。
在我们中国,为什么在第三产业对制度机制的依赖性这么强的情况下?还要推动制度改革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呢?
首先,制造业的经济增加值低、利润率低,是“硬苦力”活,而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利润率相对要高。其次,第三产业是经济持续增长,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点所在,靠硬苦力制造业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份额的。再者,在当今世界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已不再是自然资源的多少土地是否肥沃宽广,而是取决于你的制度机制是否最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使交易成本最低。
现在是全球化的经济社会。在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交易中,与我们交易的不再只是熟人、本地人,而越来越多的是外地陌生人和外国商人。道德规范、习惯法已不够用了,只有可靠的正规司法和开放畅通的新闻媒体才能促进交易更高效的发生。
所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呢?我们不能光依靠制造业,依靠硬苦力活,更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觉得中国方面应当多宣传,多推动,改变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让我们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快、更猛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