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我们都是灵魂无处安放的人

作者: 郭劼 | 来源:发表于2016-05-02 16:36 被阅读0次

    看蔡从达的《皮囊》,需要很大的勇气。平实的文字里展现出生活步履蹒跚的走在岁月这座独木桥上,你必须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可能跌的粉身碎骨。

    《皮囊》是一本有着小说质感的散文集,全书的最后作者引用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作者笔下福建沿海小镇的乡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自觉的浮现出自己记忆中的那个村庄,好像作者笔下故事早就在我的脑海里发生过一般的真切。

    村庄在高处的一个山谷处,一条小河蜿蜒的穿过整个山谷。村庄三面环山,为这条小河开了一个出口,水流流过村庄,在一个断口处飞流直下,瀑布蔚为壮观。不知道当年先人们选择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也不知道在村庄建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生了多少的故事,只不过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开始搬离这个安静的村庄,搬到二十公里远外的小镇,搬到八十公里远的县城。村庄的故事也将随着人们的相继离去而销声匿迹。

    有时候我并不喜欢城市里冰冷的秩序,不喜欢城市喧嚣的车如流水,但人有时候挺奇怪的。就像作者写到天才文展的时候说道:“有时候人会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们却越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

    然而,面对声势浩大的变革,我们多数人似乎都成为了一群无家可归的人。人们半推半就的走向了更好的生活,到达了想象中美好的地方,却被这向往的地方用冰冷的秩序、无形的束缚困在一个个格子当中,他们没能在走到的地方安身立命,也永远再无法回到原来的故乡。

    或许有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物质上的富足或许有其归属,但是心灵却很难有其安身之处。不免让人羡慕起那个农村里早早成家立业的阿小,“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

    昨天和朋友聊天,他说他的一个朋友离开城市,他不喜欢城市的生活,打算回老家去找工作,在那找个姑娘成家立业。以前有人逃离北上广深,要回到小地方过上简单快乐的幸福生活,后来又有人逃回北上广深,因为在城市里生活过就很难回到小城市去生活。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去跟风的事情,大城市和小地方的优缺点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关键在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作为小地方出生的人,对于作者很多文字的描写都更加的感同身受。“然而当我真正动笔时,才发觉,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而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其实作者的每一个字句,也都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然而生活是什么呢?无关理想无关责任,生活又是什么呢?就像作者回乡看到自己奇怪的房子,会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每当自己想到生活、人生的意义的时候,就想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的话说出了她对皮囊的态度,那么生活呢?生活应该是拿来生活的吧。“那天晚上,李大人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想想怎么生活,怎么去享受生活。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或许想说,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皮囊》:我们都是灵魂无处安放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sl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