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学者们,对宋朝的评价,都非常高。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不仅如此,还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胡适,把宋朝比作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是一个“革新的世纪”。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也说:“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世的开始。”
一、文治的繁荣:
宋朝,是由职业军人开创的朝代。
其他朝代的开创者,如刘邦、李渊、朱元璋等,虽然也是“马上得天下”,但他们都不像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这样,原本就出身于职业军人。
但是,宋朝这样一个由职业军人开创的朝代,却在军事上显得比较弱势,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比较充分的发展。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士大夫,才开始正式在权力世界,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与皇帝“共定国是”。
士大夫构成的执政群体,对皇帝的意志形成了制衡,这是宋朝政治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宋朝的民间生活,也比较繁荣,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准很高。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有6个都在宋朝。
比起唐朝的盛大华贵,宋朝显得清平深邃。比如,都是写庐山,唐朝的李白与宋朝的苏轼写出来的就不一样。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则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个浪漫,潇洒豪迈,风神俊逸;一个平实,富含哲理,筋骨内敛。
可以说,唐朝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朝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二、防范的精神:
宋朝,形成其如此独特的气象,与宋朝立国之初的基本精神,不无关系。
欣赏和理解宋朝,从宋朝的立国精神着手,不失为一个门径。
宋朝,是继五代十国之后建立的一个朝代。
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震撼。
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总共才维持53年,走马灯一样,更换了8个姓氏的14个皇帝。
前面的五代,旋兴旋废,继之而起的宋朝,是不是短命的第六代呢?这是宋朝的立国者,要回答的头号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统治者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才能使宋朝长治久安。
虽然经过“斧声烛影”的历史悬案,赵匡胤被弟弟赵光义取而代之,而成为宋太宗。但是,赵光义仍然稳定延续了他兄长的政策。
而且,赵光义团队,把宋太祖的功业,进行了总结,用八个字高度凝练地进行了概括: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就是:任何事情都要防微杜渐,都要事先预防,而且要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这是一种以“防弊”为中心的制衡原则,是宋太祖奠定的宋朝制度的核心精神。
跨越三百年的宋朝,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从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调整了许多政策。
但是,作为“祖宗之法”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精神,却是极为稳定的。
即使是对“祖宗之法”提出过批评的王安石,也跟宋神宗说,新法“关防未尽”。这就是说,在设置制约防范方面,新法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三、稳定的内核:
宋朝防范的重点是什么?宋太宗赵光义,在和辅臣的一次对话中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
帝王最要当心防范的,是内部的变乱因素。守内虚外,是赵宋政治部署的基本调子。
从机构布局看,唐、宋也形成了很大差别。
唐朝,是皇帝领导下的三省六部制,重要事务御前议定,大体上是由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复核,尚书省执行,发往六部。
宋朝,是二府制,皇帝仍然至高无上,然后,中书门下管民政,枢密院管军政,两府之外还有三司管财政,御史台管监察。
唐朝,是纵向的流程分工,中书出令、门下审核,从而形成制约。
宋朝,是横向的事务分工,民政、军政、财政、监察相互分立,各自向皇帝负责,从而更加强化了君主集权。
除了机构设置的变化,宋朝还特别强调谨守“祖宗之法”。这保持了制度的稳定性,同时,也是宋朝维系内部政治平衡的重要方式。
宋真宗时期,有一个宦官叫刘承规很受宠信。皇帝想要授予他节度使名衔,宰相王旦就不答应。王旦说:“陛下所守者祖宗典故,典故所无,不可听也。”
意思就是:祖宗没这么干过,你也不能这么干。以这种方式,劝阻了皇帝的错误决策。
史学家史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实际上,祖宗的形象塑造和言行记录,是由文人完成的。“祖宗之法”,反映着士大夫对帝王行为规范的诠释。
它由此,也成为皇帝和文人官僚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对朝廷政治运作的一种有效制约。
四、总结:
相比于以往的朝代,宋朝的君主集权在强化,但同时,对君权的限制也在增强。
当时的士大夫,追求一种“内圣外王”的政治境界,内圣要求皇帝“正君心”。而士大夫们,也纷纷致力于:让皇帝成为“尧舜之君”,这就形成了限制君权、规范君主的风气。
清末学者严复曾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从唐朝中期到宋朝的几百年,整个社会不断地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终于在宋朝形成了一个高峰。
或许,正如国外研究学者所说,宋朝的经济文化成果,“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等量齐观”。
(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