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343799/bced794275e3defa.jpg)
唯识辩论第四场
第三场前情回顾:在第三场辩论中,对于地狱的狱卒是否是由识所变的问题,世亲菩萨与有部、经部进行辩论,最终使令有部和经部无法成立狱卒是识外实有的外境这个观点。但有部和经部还不服气,因此引教证来证明识外实有外境。
辩论主题:唯识无境——外在的一切境界,是不真实的,都是由识所变。
正方:世亲菩萨
反方: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大众部、正量部等
开始辩论
反方依据唯识宗所立唯识无境的道理,引教证来证明识外实有外境。
反方:你们唯识家说识外无实在的外境,那为什么佛陀在《阿含经》中说有十二处呢?十二处里面除识处与法处外,其它的五根和五尘都是实在的色法,可见除识以外,还有实在的外境——内五根和外五尘。如果说识外没有实在的外境,那佛陀为什么说有五根和五尘这十种色法呢?
原颂: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正方:佛陀说十处,是有密意的。依于所化众生根机的需要,所以佛陀为这一类的众生说十处。就如佛陀为了度化那些持断见的众生,而说有中阴身一样。(有些众生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来世,没有轮回,佛陀为了度化这一类的众生,说有中阴身,由中阴身投胎轮回。由于诸部都承认中阴身非实有,也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世亲菩萨举这个喻,大家能共许。)
所以,佛陀是为了度化众生而方便说有五根五尘,并非说真的有五根、五尘这些实有的外境。
注:佛陀说法,有四种密意趣: 一、平等意趣;比如佛说我过去曾叫毗婆尸佛,并非说毗婆尸佛与释迦牟尼佛是同一尊佛,而是佛从平等法性而言,佛与佛的法性都是平等的,一样的,所以说过去叫毗婆尸佛。
二、别时意趣;比如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里说一称佛号就成佛了,不是说现在马上成佛,而是以这样的善根,将来必定会成佛,这就叫别时意趣。
三、别义意趣;比如经上说,要奉事恒河沙那么多的佛,才能解了大乘佛法;但其实大乘佛法凡夫也能解,并不需要奉事那么多的佛才能解。那为什么经上这样说呢?其实,经上说要奉事恒河沙数佛才能解了大乘佛法,是指要真实证得大乘佛法的实相之理,而不仅仅是了解大乘佛法的道理,这并非是容易做到的事,要地上菩萨才能达到,文字表面的意思和实际意思不同,这叫别义意趣。
四、众生意乐意趣;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对于同一个法,有时赞叹,有时呵斥,如对声闻法,佛陀在有些经上赞叹,但是在有些经上却呵斥声闻是焦牙败种。为什么对同一个法有不同的态度呢?这是佛陀在不同的时机、根机面前,为了度化众生而设的方便。
本颂所说的密意趣,是第四种——众生意乐意趣。
反方:你说佛依密意说五根五尘十处,那佛陀以什么的密意说十二处法?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密意说十二处呢?
原颂: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正方:六内识的生起,是由它们各自的种子遇缘生起现行,识起现行时,变现出类似于外境的相分,使见分去缘它。为了破除众生对于“实我”的执著,佛陀说有内六根和外六尘,有情的身心活动,都是由这十二处配合而完成的,在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我”。(由于意处和法处是属于精神作用,是属于识,所以诸部不说这二处,只说五根和五尘这十个色法)。
其实内五根就是它们各自的种子,外五尘是五识所变现的相分,并非是离开识之外还有一个实在的内五根和外五尘。(由于这里还没有讲到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世亲菩萨不说根尘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相分,而说是六根各自的种子所变现的,这是为了破诸部而假安立的,如果不说六根是由各自的种子生起的,那就要成立识外有五根和五尘了,那就不能成立唯识的道理。实际五根和五尘,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相分)。
所以,依于破除众生执“我”的错误观念的密意,佛陀依识的种子和所变现的相分,说有内六根和外六尘,而并非是真实有离识之外的、客观的六根和六尘。佛陀的最终密意,是要宣说唯识的道理。
反方:佛陀依于这样的密意说十二处,有什么好处呢?对众生有什么利益呢?
原颂: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
正方:依于十二处的教法,能够令那些执五蕴为我的众生,破除对“我”的执著,了达我空的道理,证得二乘的解脱果,而对于法无我的道理,依于十二处是不能悟入的,这需要依靠唯识的道理,才能悟入法无我。依于唯识的道理,能够令众生证得法空的道理而成就佛果。
反方:那依照你们的说法,说一切法都无,这样可以成就佛果,那你这个唯识有没有呢?唯识也是法,是不是也是没有的呢?如果唯识也是没有,那你唯识的道理怎么安立呢?
正方:唯识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并非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众生的遍计所执性是没有的,能够通达遍计所执的一切法是无的,这叫入法无我,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有的。
注:遍计所执性,指的是众生执诸法有常恒住、不变异、能主宰的自性,唯识要破的是众生的这种错误执著。并非由因缘和合的依他起性是没有的,也不是说诸佛所证得的离言法性的圆成实性是没有的。
(末学个人见解:若以中观的观点来理解,遍计所执性——自性的执著;依他起性——缘起有;圆成实性——自性空。中观破自性有,但不否认缘起有,也不否认缘起有的当下是自性空。唯识依世俗谛来说,缘起有和自性空,都是有的,若依胜义谛说,则不能说有、无,因为空性是离一切名言的,所以在唯识在三性的基础上,又立有三无性。三无性便是成立诸法毕竟空的道理)
反方:照你这样说,执著唯识是有,那应该就可以进入法无我了?
正方:如果你执著于唯识是实有的,这也是遍计所执,唯识也是众缘和合的,并非实有,唯识也没有离开众缘而能独立存在的自性。若执著唯识是实有,这也是法执。不执著于唯识实有,才能进入法无我的道理。若是明白唯识是依他起性的,就能真正的进入法无我,唯识的体性是离言说的,不能说有说无。
反方:你说佛陀的密意是要宣说诸法唯识,那你怎么知道佛陀就是要宣说诸法唯识呢?你有什么依据证明这是佛陀的密意呢?
正方:下场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