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1959年法国黑白电影《四百击》,那一年我还远没有出生。而一部讲述二战后的法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特别这个家庭13岁青少年叛逆期的电影还获得过第1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我惊讶于这部电影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从一个少年的视角看学校、看教师、看家庭、看成年人的生活,也探询自己。
这个电影没有教给人们什么积极的价值观,只是将一个对生活迷惘的孩子真实地呈现出来。学校的教育刻板生硬,缺乏尊重。教师用羞辱和体罚的手段试图管教好一群活生生的孩子。男主不喜欢学校生活,有时候就撒谎不去上学。在家里,父母为了拮据的生活经常吵架,母亲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关爱。实际上她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子。
一天男主读了阿巴尔扎克的小说,很是感动,他视巴尔扎克为自己的偶像,把他的画像贴在自己的房间隐蔽的角落里,还供上点燃的蜡烛。恰好有一次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是最感动的人,男主就写了自己的爷爷临死前的感人一幕,并在最后引用了巴尔扎克小说里面的几句话。结果老师误以为他又是瞎编的,一点不真实,其实男主是非常爱自己的爷爷的,因为片子后面他去做心理咨询时,和咨询师讲述了自己被父母送到爷爷家养育,直到8岁才回到父母身边,他感觉自己的母亲并不爱他。他对于爷爷的爱是深沉的,也是很真实的,但是老师并不相信他,轻易否定了他的感情。
在学校、在家里他得不到多少感情的慰藉,也找不到成长过程中可以学习的榜样。他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教给他如何逃学去游玩,偷家人的钱去游乐场。他为了避免惩罚不敢回家,整晚流浪在外,实在饿的慌就去偷商店外面的牛奶喝。后来竟然冒险去偷公司里的打字机,最后也没能顺利卖出去,后悔之后只好送了回去,结果被发现扭送去了少管所。坐在囚车里面,望着窗外的灯火阑珊的街景,这个男孩无声地流下了眼泪。他一定留恋着自己的家,自己的朋友,可是现在却失去了自由。
看守所的物质条件很差,他不得不去适应。更难以忍受的是动辄被体罚,被打耳光,没有任何尊严。探视的日子,他看到他唯一的朋友来了,他隔着窗户拼命地和他打招呼,可是他的朋友只是把东西交代给看守,匆匆招了招手就离开了。男主原本挥着的手臂颓然地落下,他对友谊的渴望破灭了。父亲没有来,母亲带来的是对儿子的失望,对邻居们闲言碎语的担心,母亲说父亲会来的,但是再也不会管他了,儿子对于亲情的渴望也破灭了。
原本他是一个很有可塑性的孩子,一个想得到尊重,得到爱的孩子,可是当他说实话的时候,老师和父母并不相信他。他对于巴尔扎克的喜爱是埋在心底的,没有谁可以交流。在作文里,他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却被当成假话,他感到迷茫。
电影里面还穿插了孩子世界里的虚伪,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孩子家境很好学习很好,但是人品很糟糕,他发现了男主逃学的秘密,却假意去男主父母家问候他的病情。引起他父母对男主的愤怒。他带着高级的墨镜去学校炫耀,却被全班同学恶意损坏。
这样的电影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它只是把普通家庭的原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婚姻里面有背叛,有冷漠,有争吵,有怀疑,有推卸责任,同时也有和谐欢笑的时候。男主最开心的时刻是三口人去看电影的时候,电影散场后三个人手牵手高高兴兴地踏上回家的路途,车里一路欢声笑语,充满了温馨。可是这种欢笑来的太少了。
男主逃学的一天在外游荡,偶然发现自己的母亲在和别的男人偷情,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感到很困惑。她的母亲告诉他其实在她结婚之前就已经怀上了他,他不是父亲的孩子,虽然姓父亲的姓。孩子的内心受到了打击。其实这个父亲对他是很好的,不像母亲那么情绪化。但是在他为了读巴尔扎克的书差点把房子点着以后,父亲打了他,说他做不好任何事,只会惹事,母亲也口不择言训斥他。男主不知道还有谁真的爱他。
这个电影的结尾是开放性的,男主从少管所里面逃了出来,一直奔向大海边,但是面对无垠的大海,他的眼神充满了迷惘,他能怎么办?他要去向何方?一切都是未知。
可以说这部电影虽然是黑白的,虽然拍摄于1959年,距今60年,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很有水平,反观类似主题的国产影片却感觉那么虚假,孩子不像孩子,家庭好像样板间,有时候把孩子当傻子,要么是充满了说教意味。他们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会从孩子的视野看待教育和家庭环境。和底蕴深厚的法国文化比起来,即便是1959年的水平也还是差得远。
法国这部影片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一个孩子是如何成为不良少年之路的。父母的大道理对他们没有用,一个尊重接纳包容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教育绝不是打压、怀疑和指责,而是热爱,是尊重,是对青少年精神需求,自由表达的理解。那些走向歧途的青少年原本可以避免的,是不良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婚姻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二战以后,百废待兴,老百姓的日子不富裕,住房条件很局促,夫妻常常因为经济而争吵,忙于生存,对孩子没有耐心,缺乏教育的方法和理念。
那个时代居然已经出现了心理咨询,这让我很吃惊,但是一想佛洛依德和荣格的确是那个时代的心理学先驱,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更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是多么的落后。
我不知道为什么影片的名字叫《四百击》,但还是很喜欢,法国的片子就是比美国的所谓大片有深度,有文化底蕴。我不喜欢造作的东西,更欣赏《四百击》这类自然、朴实又深刻的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