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电影:《四百击》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01
《四百击》是由特吕弗执导的一部影片,作为特吕弗“安托万五部曲”的第一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电影是特吕弗的长篇处女作,上映于1959年,曾获第十二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提名第三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本。
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这算是一项很高的成就了。
《四百击》剧照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将,与《筋疲力尽》的导演戈达尔、《表兄弟》的导演夏布洛尔等人组成了新浪潮运动的“《电影手册》派”,即作者电影派别。新浪潮反对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提倡导演中心制,确立了电影个人风格的地位。
特吕弗在《四百击》里加入了自己的儿时经历,因此,说它是特吕弗的自传也不为过。
02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十三岁的少年安托万在学校和家里受到了来自大人的压制,于是叛逆的他选择了辍学并离家出走。在一次偷打印机时,他被人抓住,继父和母亲把他送到了海滨的青少年罪犯拘留所。安托万在拘留所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不堪囚制的他再次选择了逃离,终于从拘留所一直跑到了他心生向往的大海面前。
逃离的安托万 海边的安托万影片最大的亮点是片尾一组四分钟多的长镜头。
第一个长镜头是安托万和其他孩子同监管所里的监管人员踢足球。这时的景别是全景。安托万抓住时机,从铁丝网底下的洞里钻了出去,一名监管人员发现了他,也紧跟着钻出去。摄影机从俯拍的角度摇到了二人的背影,远景里,镜头切换。
第二个镜头不是长镜,只有几秒钟。安托万藏在桥下干枯的河道里,监管人员没有发现他,径直跑开了。这一个镜头虽没有多大的艺术特色,却将前后两个长镜有条理地连接起来。
第三个长镜是注定要写进电影史的。安托万从监管所一直跑到了海边,为了避免单调,特吕弗导演在途中加入了一些寓意深刻的景物。由于导演没有点破,在每个人看来,寓意也各不相同,这里我只主观地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路标安托万跑过了一个三角形的路标,路标上画着一个“十”字模样的符号。看到三角形,我们不难联想到哥特式建筑的尖顶,看到“十”字也很容易想到十字架。基督教堂恰巧完美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基督代表什么?耶和华替世人承担世人犯下的罪行,世人把他背负十字架的身影永远敬奉在了教堂里。因此,三角和十字成为了基督的象征,它们代表着耶和华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中,作者也用基督的《圣经》寓意了救赎。在这里,安托万逃离监管所,踏上的是自己的救赎之路。
接下来,安托万从第二块路标下钻了过去。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他躲过了某些阻拦,在他与压制互相追赶着的路上,他一往无前。
路上一直存在的铁丝网 狱室门般的护栏如果上述分析还有些站不住脚的话,那我们可以继续看看安托万遇到的东西——铁丝网和护栏。马克·赫曼执导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在栏杆上可是下了大手笔。综合运用各种视听语言及剧情铺垫后,电影给观众形成了一种见到栏杆就有一种生命被囚禁的感觉,哪怕是最常见的楼梯护栏也有如此效果。我们把这一点通一下,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些如监狱铁栏般的栏杆,代表着过去被压制束缚的安托万呢?那下面遇到的这根歪倒的标牌,就应该象征着囚制安托万的牢笼破碎。
歪倒的标牌而接下来的房屋近景,以及远处忙碌的人影,渐渐地入画出画,也就代表着曾经牢笼般的生活已经远去。此刻身旁的广袤林木,前方心中向往的大海,才是他即将面对的未来。
经过的房屋导演在拍摄这个长镜头时,一定会明白它本身蕴含的力量有多么庞大,那么,对镜头里出现的景物,导演本人也必然会进行巧妙的安排。特吕弗用一个一分钟多的长镜头,缩影了一个小孩对压抑的成人世界的逃离。一条路,即为人生路;一分钟,即为十四年。
特吕弗运用叠画的剪辑方式把第三和第四两个长镜头连接起来。
第四个长镜也是摇镜头。一望无际的大海,万里无云的天空,安托万终于来到了海边,逃开了监管者的追捕。画面摇到安托万的背影,看着眼前的景色,他怔了一下,然后继续奔跑。
跳接到第五个长镜。安托万从河堤的石阶上跑下,远景里海阔天空,他在海边踢动着浪花,而后缓缓转身。推镜头极速推进,一张记入电影史的脸突然定格,全片结束。
安托万 定格的面部关于安托万最后的表情,虽然有人认为是惊恐,有人认为是迷惘,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关于正面情绪的解读。毕竟,一个刚刚逃离出大人管制,逃离出大人庇护的孩子,在直面生存压力时又能有多少快乐呢?至于他这次逃离从本质上讲有没有成功,“安托万五部曲”的后四部或许可以给出答案。这里我们只谈第一部,其余的以后再说。
安托万背后的脚印第五个长镜中,出现了两次很长的脚印,阻在安托万面前。但他无一例外地都跨了过去,没有丝毫停顿,显得毫不在意,似乎到了海边后,一切都理所应当——在他一往无前的路上。
稍微提一下,在“安托万五部曲”的第二部《安托万与柯莱特》(短片)里,青年的安托万拥有着自己的工作,追求着自己喜欢的女孩。和少年的他相比,很明显他已经获得新生。所以,他少年时的逃离,应该是成功了的。
03
特吕弗曾在《四百击》的片头写下过“谨以此片献给 安德烈·巴赞 ”的字幕。
安德烈·巴赞熟悉电影史的人都知道,安德烈·巴赞不仅是特吕弗的伯乐,还是他精神上的父亲。年少的特吕弗进过少管所,最后是安德烈·巴赞担保他出来的。在那之后,安德烈·巴赞给他找了份工作,并提携他进入文艺圈,特吕弗因此接触到了电影。从那一刻开始,一颗新星冉冉升起,震动了整个电影界,改变了电影的发展轨迹,在电影史上留下了自己浓重的一笔。
上文我们提到,安托万身上有特吕弗本人的影子。其实,特吕弗与“安托万”的联系远比上文提到的更密切。
“安托万五部曲”是电影史上的一大奇迹。在1959到1979这20年的时间里,特吕弗用同一个角色,同一个演员,讲述了一个人从13岁到33岁的人生旅途。2016年5月,第69届戛纳电影节“荣誉金棕榈奖”颁给了72岁高龄的让-皮埃尔·利奥德。
让-皮埃尔·利奥德“安托万”拿了大奖,特吕弗本人呢?导演获得的奖项太多,恕不能一一概述。
04
好了,说了这么多关于导演、视听语言运用这些电影幕后的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影片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的东西。
安托万到底为什么要逃离呢?
安托万和父母首先是家庭。继父就不用说了,很少有继父如同亲生父亲那样对待孩子,这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新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然后是安托万的母亲,她在没有结婚之前就怀有了安托万,抛开世俗的成见,至少对孩子来说,她是不负责任的。
老师呢?老师对安托万的最终叛离有没有影响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这次我们先不批判压制天性的教育制度,我们只说说成见——老师对差生的成见。安托万成绩不好,在全班传看性感女星写真照片的时候,安托万被抓住了,但老师只惩罚了安托万一人,即使他知道安托万仅仅只是传看过程中的一员而已。
在老师眼里,似乎差生就没有闪光点,尤其是那些不会说话、不懂讨老师欢心的差生。安托万喜欢写作文,他甚至荒唐地把巴尔扎克的照片供奉在神龛里。他对巴尔扎克极度崇拜,自身的写作实力也不容小觑。但有一次,他模仿巴尔扎克的风格写的一篇作文却被老师视为抄袭,于是老师把他赶了出去,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给他。
这样的老师对安托万说安托万应该信任自己,安托万又怎会不心生不适?
继父和蔼面容背后的暴戾,母亲因偷情被发现才给予的关爱,老师口是心非的做法,大人世界的荒诞……这成人世界的一切都让安托万感到恐慌,他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他选择了逃离。
逃学、离家出走、逃狱,为了心中向往的那片大海,安托万一路不停地奔跑,跨越重重障碍,从过去跑到了未来。
安托万的海除了安托万,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在逃离。人类既然组建了这个社会,为什么又想逃离它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
社会就是一个天平,天平的两边分别是人类和生存。每个人都牺牲一些自我,这个天平才能保持平衡,与生存一致,不坠入下面死亡的深渊。因为有了社会,弱小的猿猴才能在猛兽口下生存;因为有了社会,人与人之间才开始互相禁锢。
有些人生来就是属于自由的,他们宁可死也不愿在禁锢下生存。坦白说,他们追求向往的自由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和他人也没有多少关系。可一但他们离开,这座天平势必不会如之前一样平衡,虽然还没到颠覆的程度,但其余众人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这种苗头慢慢点燃。他们要阻止。他们必须阻止。他们不得不阻止。
这时,已不再是人类左右天平,而是天平左右人类了。他们铸造的堡垒,再无拆除的可能。他们建造的迷宫,困住自己寸步难行。这是被爱的生存的悲哀。
安托万算是比较幸运的。他没有成为那些人之一,他只是想从天平的托盘一角走到另一角,不伤大局,仅此而已。
05
片名“四百击”来自法国谚语“捣蛋的孩子要打400下才会学乖”。捣蛋的孩子是安托万吗?是,他逃学、逃狱、逃离家庭。捣蛋的孩子只是安托万吗?不,还是你、是我、是人们。
天平的确保护了人们不受侵害,可它的不足也给人们施以毒害。电影毕竟是电影,远没有真实生活残酷,可它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真理:
如果你感觉不好,那你就纵情去跑。
天平出了问题我们不要遗忘,虽然不一定十全十美,但至少我们要想办法弥补它,这样我们才能收获健康快乐、丰富多姿的生命。
这样,我们才能活成自己。
THE END
[图片转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TIME:
19.10.9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文连载专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