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41
今天是流动学校放假前最后一天上班。
在整理个人物品时,发现了几个月前借的本书——《课堂问题分析与解决——成为反思型教师》。当初最吸引我的,就是“反思型教师”的说法。
比起所谓的“兵法”,和“手册”,我更相信反思的力量。
趁着开大会的时间,阅读了绪言和第一章。这本书的阅读对象,实际上是新任教师,但是里面提供的大量个案研究,和梳理分析,却对我也大有助益。尤其是如何从非反思型教师成为为反思型教师,从非专业教师成长为专业教师,又给我一剂强心针。
个案研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个体案例的撰写和追踪,来持续地关注、思考一个问题,并最终找到符合规律和事物本质(至少是尽可能符合)的解决方式。这种方式,在西方教育系统中——包括基础教育——非常普遍,而在中国,受制于一般感性教育叙事的影响,个案研究还没有成为中小学教师研究的主流方式。
因此,这本书以个案呈现和研究为着手,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有据可依。
第一章以一个成绩低劣的学生安东尼奥为例,探讨了个案研究应该如何撰写、思考和研究。这类似于教育叙事,但是不同的是,在客观情况之后,作者引导作为教师的读者是如何思考,并给出了衡量的诊断。
给我冲击最大的是,在阅读安东尼奥有限的描述中,我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脑补了一些额外的信息,可能接近于我们常说的猜测,推测。然而,作者却巧妙地把判断的权利交给于班级里的学生,从学生的回答里,会明显地发现文化刻板现象对事实的遮蔽。是的,安东尼奥是个黑人小孩,如果发生在白人小孩子身上,推测的结论是否一致?
比如,有学生如此推测到:“安东尼奥可能生活在单亲家庭,教育不受重视。他可能生活在糟糕的社区,在那里生存成了最最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推测,听上去固然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但仅从极有限的信息当中,却推测这些除本人以外无从知晓的可能性,不能不说,是学生的“思维定势”操纵了想象,而想象再次歪曲事实本身……
“我们可以运用安东尼奥的个案来说明一点,即要想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就意味着你不能根据先入之见、刻板印象或者普遍的情况——尤其是种族主义或男性至上主义的态度来判断你的学生”,作者总结道。文化刻板印象,对人的理解与汇通,杀伤力非常巨大,因为他可能麻痹了人的能动思考,而寻求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
再次回看不同学生,在基于安东尼奥有限的信息时所做出的种种看似合情合理的推测,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就是我自己的推测!如果说这些孩子正在被文化刻板现象所左右,以致于所做出的思考和推断,都不免趋同,那么我自己,也必然深陷于思维假定中。
对于此,作者有一条精辟的评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拥有一名心胸开阔和头脑开放的教师。……为了避免武断,教师需要秉着理解的视角而非判断的视角。判断的视角可能会限制问题解决方法,因为他立即就假定由于自己已经找到了结论,就不需要任何调查方法了,也不需要再去考虑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法了。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秉着理解的视角,他们就会灵活变通,并且准备以多种方式来考虑问题,探索多种帮助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法”。
带着理解视角,不被刻板印象和思维假定所轻易裹挟,而是只在基于充分的信息后才审慎地做出反应,我想这应该就是反思型教师的题中之义吧!
而这种能力,又何止是新教师所要培养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