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有的哲学和科学认识论以及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是根据日常经验常识而错误的认为经验观察肯定是从物理时空内的感官开始,比如哲学家康德错误的认为经验肯定起始于外感官,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中,他说到:“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而神经科学错误的认为整个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主要发生在物理时空内的大脑之内。
我的认识论的巧妙之处在于不但树立出抽象的先验自我 (波性意识),而且明确分出了两种互斥互补性的时空,即经验时空(物理时空)和先验时空(数学时空),而且把先验自我主体明确的设置于四维物理时空之外,无穷维的数学时空之内。让认知经验起始于四维物理时空之外,和同样在四维物理时空之外的先验性的抽象物质客体(物质波函数)发生叠加纠缠性的相互作用,然后二者同时自否定为它们的各自对立物——粒性意识和粒性物质,进而完成了一次认识过程,获得认知结果。经典的粒性意识和经典的粒性物质是属于经典的四维物理时空范围内的,在维持极短暂的普朗克时间之后,粒性意识和粒性物质又同时自否定为它们的各自对立物,即转化为物理时空之外的量子态的波性意识和量子态的波性物质(物质波函数),实现了自身的回返,如此不断的自否定性的循环转化,任何宏观的感知经验都是建立在亿万亿万次这种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多次的循环转化形成的杂多的经验材料,由具有统觉功能的先验的波性意识对后天的粒性意识搜集的经验材料完成综合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思维判断。在整个认知过程当中,心物始终一体,主客始终一体,思维和存在始终一体,先天的波性意识和波性物质(量子叠加态)为一体,后天的粒性意识和粒性物质(经典本征态)为一体,整个过程强烈体现出辩证法的自否定性,对立统一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体现出太极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实在是奥妙无穷。
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是指经验主体,是根据经验认知而产生的一个经典世界里面的自我主体,我们误认为这个就是真实完整的自我。这个“经验主体”包括经验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经验性的物质身体,它们都处在三维物理空间加一维时间上,合起来是四维物理时空。但是自我其实并非只是一个经验主体,而是先验主体和经验主体的两重性矛盾的统一。先验主体是全时空性的,意思就是说先验自我在空间上无限广延,时间上也是无限绵延,它是一个内含全时空的整体性的全域大我。而经验主体是有限局域时空的局域小我,只能局域于时空某处。先验自我的全时空性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时空的全时空性,不要理解成经验性的物理时空,否则会造成混乱。
二象性时空观念的提出是一个革命性认识,数学时空和物理时空的相变性的整体转换非常的美妙,也很让人无比惊讶。全域性的时空坍缩发生在每时每刻,任何一次微小的认知过程竟然发生在全时空范围内,影响整个时空,自我和宇宙在无止尽的永恒创造和永恒生成,生生不息,充满活力,让人震撼。。。
康德把时空说成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虽然不完全对,但确实有其深刻性。对时空的认识绝不是来自于经验对象,而是来自于对先验自我和先验性的物质波函数(物自体)内在时空结构的先天直观,康德的错误之处在于未能认识到先验自我和先验物自体的内在时空结构,时空结构具有先验的客观性,正确之处在于认识到了时空认识并非来自于经验对象。康德以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正是我说的先验性的波性意识,它和抽象的物质波函数是一体性的,二者合起来称为波性本体或者也可以称为先验自我,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是一种极端的先验唯心论,但是我说的先验自我却包含着物质性特征,和具有时空结构的物质波函数是一体的,对时空的先验认识来自于先验自我(波性意识)对自身时空结构尤其是作为客体的物质波函数的时空结构的直观,它确实先于后天经验。 康德的时空观是先验时空观,我的时空观是二象性时空观,是先验时空和经验时空的互斥互补。 这种美妙而革命性的认识,克服了康德理论的极端唯心化和主观化倾向,并且还真正重建了因果律,真正彻底恢复了因果律的客观性以及普遍性特征,真正性的成功调和了困扰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的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对立矛盾。
康德的因果律也是建立于唯心化的先验自我之上,这个也是部分对。和时空一样,因果律本身确实不能从经验当中得出,经验对象之间也根本不存在直接的普遍必然的因果联系,这一点被休谟非常有力的证明,科学对此也无可奈何。而康德重建因果律的思路是将因果律植入了认识主体,即先验自我之上,这是很革命的做法。不过康德依然是唯心化了,并且比较难以解释因果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特点,容易陷入极端的唯我论。 而我的认识论和康德有近似之处,但是又有根本不同,和康德以及休谟一样,我也认为无法根据对经验现象的观察而确认他们之前存在着普遍必然的因果联系。我也承认因果律确实和先验的认识主体是一体性的,认识主体即物理时空外的先验自我。但是我的时空之外的先验性的认识主体有物质性特征,它和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物质波函数是叠加为一体的。而因果律的先验直观认识正是来自于具有内在因果性特征的物质波函数(也包括波性意识自身),同样关于自我和存在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包括康德所说的知性的先验十二范畴,实际都是先验自我的直观形式。而波函数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特征,则很好的解决了因果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特征。波性意识在数量上的无穷性以及内在的叠加性特征,可以很好的克服唯我论,并且更准确的解释胡塞尔所说的主体间性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 ,以及阿佩尔的先验共同体和无限交往共同体。
以上对因果律的重建才是真正彻底的,而康德的重建方案是极端的先验唯心主义,而且还有一个无法认识而被诟病的物自体。 康德的物自体是无法被认知的,是经验之外,是理性 的禁区,这是康德哲学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在我的认识论框架内,物自体是可以被认识的,而且我非常明确的指出,物自体正是可以被数学描述并且符合方程的物质波函数。而我说的现象,则是 波函数坍缩 后产生的经典本征态的聚合。
实际上我借助于借助于二象性的心物辩证法,借助于二象性的时空观,完全解决了物自体不可被理性认识的错误。人的整个认识过程包括了理性认识,经验认识和直觉认识。而对普遍必然的真理的认识发现,必须要借助于经验认识,直觉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综合。
相关讨论:
「@Arlene:怎么认识进入先验主体,因为平时起作用的都是经验主体」
先验主体一直在发挥作用。对杂多的普朗克尺度上获得的认知结果进行先验统合,以及产生思维判断等等,整个思维认知过程几乎全都是先验主体在执行,而且自由意志也是先验主体的作用。而经典时空上的经验主体,实际上只不过是获取了微观的感知经验的表象,收集了杂多的感性材料,但是我们对这个经验主体赋予了它本来根本没有的功能,比如思维判断,以及能动性等等,让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并把这个自我误认为全部,也因此而被禁锢住了。。。
这个就类似于你玩游戏高度投入,你把游戏里面的角色当成真实的自我了,一直沉迷于游戏当中了,忘记真正的自己其实是在游戏之外,而且游戏之外有更完整更美妙的世界。。。
这个先验主体,在印度吠檀多哲学里面叫做Atman。它和梵是合一的。梵,实际就是我说的本体界的大全。
「@思维:主体间性是啥意思」
主体间性实际就是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波性特征。而主体是粒性特征,波粒互补,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并非孤立个体,主体如果脱离和其他的关系,主体自身也不再成为主体。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个社会关系,实际就是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这个词,最初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来的,用来克服先验自我的唯我论倾向的。不过在我的理论体系里面,由于波性的主体本来就存在叠加性,本来就有交互关系,所以主体间性已经天然内含于理论之中,而先验主体本来就是数量上无穷的,波性本身就包含了无穷性特征,所以我的理论根本不需要克服唯我论倾向,而是用波性二象自然解决了。
自我是粒性和波性的辩证统一,是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