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需要热情,需要诗意。热情和诗意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并让教育洋溢着浪漫幸福的情怀。我也认为:只有激发热情,才能让教育科学研究真正产生。
书中问题4:教育科学研究中,技术和热情哪个更重要?问题5:保持持久研究热情的秘诀是什么?徐老师在这两问里,用独到深刻的论述告诉我们激发教育科学研究热情的重要性。
可以说,徐洁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启迪老师们走向研究型教师的辞典,它包含着深邃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前沿的教育理念,同时,这些问题又来自于教育实践,来自于老师的困惑之中,足够接地气,很有指导性。更重要的是徐老师文化底蕴深厚,文笔丰富生动,书籍非常耐读。
所以说,这本书本身就足以激发老师们教育科学研究热情的好书。
在书中,徐老师引用了康德的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规。”
这段诗意的名言告诉我们教育科学研究的热情的激发来自于心灵,来自一颗有梦想和信仰的心灵。
林清玄说: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我觉得好老师也是如此,每个老师在选择了做老师这个职业的那一刻,就埋下了一颗做好老师的种子。只是有的老师能够汲取阳光雨露,让内心的种子发芽了,有的老师因为种种原因,让内心的种子深埋心底了。
我认为足够唤醒内心种子的力量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规。
徐洁老师本人的经历就很好的诠释了这段名言的内涵。徐老师从一名普通的老师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的名师教授,就是因为她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满腔热情,和一种“本真至善,立己达人”的教育理想和志趣。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两种老师相对来说对教育的热情会更高涨些。一是年轻的老师,二是走出了职业倦怠的老师。年轻老师出于对教育工作的敬畏和好奇,很容易被激发出工作的热情,他们是一群仰望星空,诗意前行的教育生力军。走出了职业倦怠期的老师,历经沧桑,更容易淡泊名利,能够看清教育的本质和教师工作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心灵里有更理性的道德法规,更容易静下心来做教育。
但是不论哪种老师,真正的寻求到教育的幸福,还得靠用心做教育科学研究。
徐洁老师文中讲述了众说周知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大家都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都知道他怎样用心的、热情的做着教育,做着研究,做着记录。他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能够如此执着追求,凭的就是爱和热情。有的时候教师和教育家只是一步之遥:这一步的桥梁就是爱和热情,手段就是教育科学研究。
徐老师文中写的保持热情持久的秘诀更是让人醍醐灌顶,其中两个关键词:兴趣,志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寻求到自己的兴趣点,这个兴趣点其实就是老师搞教育科学研究的切入点,这个兴趣点的寻求有的时候靠外界的激发,比如一个人的启发,比如一件事的启发,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用心发现。正如徐洁老师所说:我心所向,心动且行动,才是研究得以持久的力量所在。
慢慢的在行动中,老师尝到了研究带给自己的快乐,带给学生的幸福,有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就感,教育科学研究就真正产生了。
我做了尽三十年老师,没有啥大的成绩。如于漪老师说的那样,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但是我嘴大的成功是我能够体验到做老师的快乐和幸福。原因就是我体验过做教育科学研究的幸福,深切感受到徐老师的文字是在真真切的表达一种真理。
我曾经做过学校“”生命化课堂改革”的发起者和主力军,两年的课堂改革实验带给我一辈子的教学财富,我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认知和体验全部来自这次课堂改革,我的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学习和提升也来自这里。
后期我对写作感兴趣,带领学生读书写作,是因为我的老师的启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所在,通过三年的笔耕不辍,也真的发展成了一种志趣爱好,写作成为我工作学习的工具,也成为我生活的方式。
所以说,每个老师都是颗耀眼的闪光的星星,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出自己的内在潜力,真正激发热情,让教育科学研究真正产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徐老师是我们身边的最好的榜样,她的书其实就是在记录她走过的路。遇到它,就是遇到激发热情的火种,它不只是可以点燃你的内心,而且还可以在你教育的原野上燎原。
这本书值得倾心去读,如遇良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