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们有被称作“帝”的,比如汉武帝、隋炀帝。还有被称作“宗”的,比如唐太宗、宋仁宗。还有被称为“祖”的,比如说元世祖、明太祖。更有以“年号”直接相称的,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崇祯皇帝。
为什么这些皇帝的称呼都不一样?作为封建社会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必须要展示它的特殊性,当然不能直呼皇上名讳的,所以皇帝们就有了一些代称,比如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的起源最早认为起源于西周。谥号是帝王、皇后、名臣,还有鸿儒武将去世之后,由后人或者是朝廷根据他生前的事迹给予的一种评价。唐太宗谥号为文皇帝,开启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的荣耀。汉武帝谥号叫做孝武皇帝,他三征匈奴,振奋千古。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们的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我们知道的李世民,这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而李隆基则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么长的谥号叫起来太麻烦了,得想半天,还不能说错,于是就有了称皇帝庙号的习惯。庙号是皇帝独有的,因为古代皇帝去世后,他的牌位会被移送入太庙去供奉。按照规矩,后代的子孙就要为先皇帝去追随一个专门用于太庙祭祀的称号,所以这个就是庙号。
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就被称为了太祖、高祖或者是世祖,而以后的君主则被称为太宗或者是世宗等等。比如汉太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还有明太祖朱元璋。这些都是开国皇帝,而后面皇帝大多使用的是什么呢?就是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等等。可是这种称呼好像也很麻烦,因为历朝历代可能都有几个一样的。所以再后来到了明朝,就不再称呼皇帝的庙号了,改为了称年号。年号为皇帝纪年所用,每一任新的皇帝即位都要颁布新的年号,就是采用新的纪年方法。洪武、永乐、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等,都是年号。但是也有可能一位皇帝在位期间,会颁布多个年号,发生点什么大事了就改一个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就一共颁布过十四个年号。直到朱元璋称帝之后就规定一个皇帝这一生只能有一个年号。比如他自己,他这一生洪武,所以朱元璋呢又被称为叫洪武大帝。再比如明神宗朱翊钧,他在位四十八年,而万历这个年号就一共用了四十八年。
这就是皇帝们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用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