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书名的时候不能联想到这是一本有关于茶道的书,也仅仅冲着书名而来,想看着散心用。看着看着,不自觉多处地方“与我心有戚戚焉”,实在是能够令人心有共鸣的一本书。
一、
“世上的事物可归纳为'能立即理解'和'无法立即理解'两大类。能够立即理解的事物,有时只要接触过后即了然于心。但无法立即理解的,像费里尼的《大路》,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交会,才能点点滴滴领会,进而蜕变成崭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体悟后,才会发觉自己所见的,不过是整体中的片段而已。”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脑中不自觉得想起白岩松在书中(《白说》)所说:“并不是所有的伟大,都能在当世被认可,往往需要时间的追认。”“有了感触不必立即表达,中间该有一段'追寻'的时间。”
“追寻”,也可以把它当作是在“消化”。吃下去一顿饭,总得经过消化,身体才会区分出有营养价值的和无所用的,并且吸收有营养的部分作为我们的日常能量,同时排出不需要的。
无论是主动地“追寻”,还是偏被动地“立即理解”、“无法立即理解”,都说明了一件事:任何事情有它自己的时间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长,有可能短,但都并非一促而就。老子说:“大器晚成。”俗语说:“好饭不怕晚。”之所以“晚”,是因为需要时间,并且在需要的这段时间里,各方都在自我沉淀,像身体消化食物一样,吸收进来有益的东西,逐渐摒弃原本的粗劣之处,日积月累,时光日渐雕磨,最终呈现出最合适的样子。
“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1Q84》村上春树)
无法立即理解费里尼的《大路》,并不是因为它使用了外星语言,而是看的人没有和创作者一段相同人生路程的体会。我们要走一段漫长的人生道路,在路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暂作停留,或原地观望或回顾之前走过的路。对于同一段路,原地观望和回顾时的所见、所思、所得一定不一样。即使是一年前的今天的自己,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逐渐塑造出一年后今天的自己。而这,只是整个人生中的一部分而已。
二、
“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
“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着做。也许你们会觉得反感,但茶道就是这样。”
十分记得小时侯学吹竖笛的一件事:因为喜欢,所以常常在家练习曲子,但都是看着谱子练,或者一边吹一边脑中默背下一个音符。突然有一次,默背音符时大脑瞬间一片空白,眼前又无谱可看,顿时听见心中传来一声大叫:不好!”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脑袋不记得,手指却安然无恙地演奏了出来。接着记忆又重新接回,完成了整首的乐曲,中间没有任何断裂。
没有思考,“手自然知道”。
理由重不重要这一点,也许本身并不重要,有理由也好,没有也好,想要去做好的事情一定要反复的练习。《卖油翁》中的老者手法娴熟,技艺精湛,究其原因,不过“无他,但手熟耳。”
时至今日,我仍能记得上中学时一个英语单词带给我的深刻印象:Accumulate(积累)。
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这样的意思。
三、
“幸福的时候,好好拥抱幸福,百分之百真心体验,因为这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
“好好转换心情。现在,只要专心眼前的事,集中精力于'当下'。”
“与其因为找不到想做的事而焦躁不已,不如开始做些具体的事。”
“当下”,是我们唯一拥有的。
的确,幸福的时候就好好地去享受、去体验。幸福实在是太难得了,太值得我们去珍惜,如果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抓住,去感受、去拥抱。用心听,用心看,用力去记住幸福带给我们的每一瞬间,完全沉浸于当下,别去想太多。即使有一天,这一切成为了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仍然能够支撑你在不得不独自一人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对自己说:“有你们,已足够。”
生活漫长,有时一眼难以望见尽头,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尽显迷茫。因为无所适从,内心极易焦躁不安,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相当明白。
当自己开始翻起一本很厚的书时,心里就开始焦急,觉得这么厚的一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然而随即心里又会出现另一个声音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别着急,慢慢来,总有一天会看完。”就在这样的平静当中,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看完了一本又一本。
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与其患得患失那些不能改变以及尚未发生的,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用心地、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当下,过好每一个现在,优秀的未来自然如约而至。
四、
“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
“绝不可自视过高。”
“让心里空无一物,才能无所窒碍地容纳任何事物。”
“'非得改变心情,从头学起不可。'我由衷这么想,'因为,我一无所知……'”
任何时候都这保留一份空杯心态,时时让自己清零,“绝不可自视过高”,并且“让心里空无一物”,因为,“我一无所知……”
年纪轻的时候,时刻会有想要卖弄的冲动,得知一点什么恨不得吵嚷得全世界都知道。却不知,我们得知的那一点在全世界面前不值一提。接着便是重重的打击,然后听到“梦破碎的声音”。大概就是因为“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吧。
“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可以理解成对于有实力者的尊重。有实力的人大多虚怀若谷,他们懂得“我知道得越多,知道的越少” ,保持倾听和虚心请教是常态。
实力排第一。
五、
“人生在世,虽然一切均应向前看、充满光明才具有价值,然而,若无反向事物的存在,反而显现不出'光明'的价值。两者共存,才能相互映照深奥的真义。所以,不必妄下断言何者必为善、何者必为恶,各有各的存在意义,人是同时需要两者的。”
这段话的妙处在于,不能描述得更准确。
初次读到时,犹如在沙漠中遇到一弯湖水般的清澈之感,心中执念也顿时放下许多。
向往光明是本能,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不快、挫折与苦难。自己曾在极度焦虑时生出白发,太熟悉那种内心煎熬翻腾却又无可奈何的感觉。无助又绝望。虽几番经历如此,可不得不说的是,勇敢地接受、面对。冲破黑暗,就看到了光明,一路上更是收获了勇气、添加了经验、增强了技能。
“面前有阴影,是因为背后有阳光。”
这句话常常在自己遇到难以应对的困境时出现在我的脑中。阳光既与阴影同在,那么当阴影出现时,温暖的阳光一定就在附近,有时仅仅一个转身的距离。
换一面看,当夏日骄阳似火,路上行人纷纷渴求能够躲入阴凉下凉快凉快。所以说,“不必妄下断言何者必为善、何者必为恶,各有各的存在意义,人是同时需要两者的。”
六、
“日日是好日,一期只一会。若有重要的人,就把握机会好好在一起,慢慢吃,慢慢爱。即使与同一人多次相见,每一次也不会一样,所以一定要保持一生只遇一次的心情。”
“一期一会”,一生一次机会。
书中介绍了千利休先生的时代:“那个时代,昨日还健在的朋友,今日便惨遭杀害的不计其数。所以利休先生表示,他经常抱持着与友人是最后一次见面的感慨心情相会。”“在那样的时代,当下能与谁相会、共食、交杯畅饮,可能都是'一生一次'的最后机会。”
古人比我们更懂珍惜。
从前很慢,慢慢体验,慢慢拥有,现在处处都很快:很快地开始,很快地结束,很快地相识,很快地分别……我们很习惯地挥手说“再见”,理所应当地认为某个应该的时刻就会再次相见。可是,有太多我们觉得重要的人、想要珍惜的人、渴望再见一次的人,忽然地就在“再见”说出口之后“再也不见”了。现在的科技更加发达、交通更加便利,然而老友间的相见却难过以往任何时代。来去匆匆的我们,只一句“下一次”或“有机会”或“等有时间”,便似乎代替并完成了相见的约定。
一期只一会,一生一次机会。若不能好好把握,稍纵,即逝,即使用尽全部的生命,也不能追回。
“即使聚集相同的人进行多次茶事,任何一次都会不一样。所以,一定要保持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的心情。”
七、
“看起来愈简单的事愈难。”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至此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