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319534/e9aefc1b78383391.jpg)
最近听了樊登讲书《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我回顾两次关键对话过程,借以反思自己的不足。
比如前两天我找一个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男生谈话,这个事实并非我亲眼所见,但告诉我这件事情的人完全可靠,所以我要找这个学生进行一次关键对话。
我的对话目的很显然是:让学生自动说出他的错误事实。
第一次:把他带到一间相对宁静且温馨的谈话室,第一句话就跟他说“不要紧张,我只是想跟你随便聊聊”。接着我们面对面地坐在舒适的单人沙发上,开始对话。
我一开始就陈述自己了解的事实,说:“大概上周星期四我们班有同学在课堂上玩手机了,这件事你肯定知道。”他听到这话,表现出不安和紧张的神情。我用平静的语气说:“不过,你放心,我保证绝不没收他的手机。”他沉默,继续说不知道。我用信任的眼神凝视他,并用坚定的语气说:“要知道学校有明确的规定,这件事我现在没有告诉级长、主任,如果这事由他们处理,你想一下会怎样?”“我也明确告诉你,我绝不会没收这部手机。”于是,他松口了,说”手机是我的。”
因为事前我已经跟他母亲了解过,他母亲告诉我说他没有智能手机,只有一部老人机。
我继续问:“你在课堂上拿手机玩什么?",他回答:“我的手机是坏的,用不了。”我又问:“用不了是指什么?”他答:“开不了机”。显然他在隐瞒事实,如果明明知道是一部坏手机,那为什么要拿回来。我说:“那你带坏手机回校是让同学帮忙修吗?”他说:“不是”。我说:“那这就不合常理了,如果一部手机完全开不了机,就算是再有好奇的儿童知道它坏了的话,也不会去带它回校。”“我相信你可以跟我说实话。”我用温和的眼神注视他的眼睛。他终于松口了,是的,这部手机是好的。我继续问:“那你带手机回来是做什么?”他说:“放学后玩。”我说:“这完全可以理解。”然后,我和他聊到在家里他母亲是否知道智能手机的事,他说“不知道”。
我接着问他一般是怎么使用手机的,他回答:“先做作业,做完作业就用手机看小说《流浪地球》。”谈到这里,铃声响起,我们的谈话要结束了。我抛出一个话题,说:“我觉得你用手机看小说是可以的,这样可以拓宽视野,不过另一方面,摆在你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做到自律,如果因为看手机小说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那以后很难弥补。所以,我希望你回去想想如何做到自律、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手机,我们下次再聊,好吗?”他表情轻松地回答我,“好”。
第一次谈话到此告一段落。
隔了一天,我再和他聊。
第二次:他告诉我已经和妈妈坦白自己手机的事。我问:“这两天你怎么管理手机的?”他答:“在做作业时一边用蓝牙耳机播放英文歌,手机交给妈妈。”我问他英文歌能否听懂歌词,他答差不多,我把自己也用播放音乐来排除干扰与他分享,建议他用轻音乐或纯音乐代替英文歌。我问到他昨天作业完成时间和情况,他告诉我1个多小时,还告诉我先做数学,再做语文、英语。他还告诉我他会在做作业之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因为之前我分享过指导儿子做作业的方法——番茄钟法。他说他在仿效,我肯定他是个善于学习、善于接受建议的人,然后建议他每天记录自己各科作业完成的时间段,一方面为自己进行时间管理,另一方面为老师提供作业布置的参考数据。
因为该生有数学科代、物理科代双重身份,首先肯定了他的敢于担当,也肯定了他认真履行科代职责,提出在每晚放学的半小时理科学习时间里,建议他管理本班秩序,大胆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增强自己的领导力。(反思:此处对话已经偏离最初的谈话目的,因此会造成谈话内容不集中,不能给谈话者有力的谈话效果。)
最终近一个小时的谈话结束后,他在理科学习时间开始进行管理。但关于自己在家的时间管理,还未得到证实,是否计时管理?
本次谈话结束第二天,他早上回校迟到,原因是起晚了。
自我反思:第一次的关键对话看似没有偏离主题,成功地激发他说出真相,但第二次对话就是一次失败而偏题主题的对话,因此每一次的对话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而这两次关键对话事先并没有做准备,比如没有罗列自己的关键信息点和对话步骤,所以有很大的无效性。
实现关键对话的要素:明确谈话目的、观察和了解对方情绪、通过对比说明(阐明自己的真实目的、说明你不想要的结果、询问有没有两全齐美的办法)、强调共同目的、保持尊重等。
关键对话的步骤:
1分享事实经过;2说出你的想法;3征询对方观点;4做出试探表述;5鼓励做出尝试。
在第二个步骤(说出你的想法)中使用对比法。
在教育这个领域多学习更加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促使我的工作效率。加油!继续学习!对于以上两次对话案例,欢迎大家提出好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