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史墙盘”是西周高度科技文明标志,殿庙建筑代表他们的艺术成就

“史墙盘”是西周高度科技文明标志,殿庙建筑代表他们的艺术成就

作者: 波段堂主 | 来源:发表于2019-08-10 16:37 被阅读0次

    “史墙盘”是西周高度科技文明标志,殿庙建筑代表他们的艺术成就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其方方面面都是在夏商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前面几期图文我们都谈及了青铜器、甲骨文等不少反映那个时期文明成果和文化艺术成就。其中就有殿庙建筑艺术成就。说到西周的殿庙建筑我们可以从我国的诗经中看出那个时代的反映情况。

            树起夹板筑土墙,    (缩版以載,)

            建成宗庙好端庄。 (作庙翼翼。)

            捣土一片登登声,    (筑之登登,)

            括刀乒乓削平墙。 (削屡冯冯。)

            百堵土墙都建起,     (百堵皆兴,)

            鼓声逊色号于子强。(礬鼓弗胜。)

                                               (《诗经·大雅·绵》)

    01.周人王城宗庙概略。

    根据古文献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时,因避戎狄,从邠(即豳)地迁到周原,在这里修建了宗庙、宫殿和城墙,建立了国家。又经过王季、文王的经营。

    直到文王迁丰以前,这里一直是西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岐邑的所在地。

    周原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靠岐山,南面渭水。平原上河渠交错,宜于灌溉,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保存了许多古代文化遗迹和遗物。为了探索西周早期的历史和文化,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岐山县京当乡和抚风县的法门乡及黄堆乡一带作了多年调查研究,进行了大面积的钻探和试掘工作。通过对发掘的丰富遗迹和大量遗物的研究,使我们对西周早期历史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1976年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和扶风县召陈村西周建筑基址群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西周早期都城岐邑的地望及城市和布局提供了珍贵资料。

    据学者研究,凤雏建筑基址是西周早期的宗庙。这座宗庙是一座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总计1469平方米的座北朝南的廊院式建筑群。这座埋在地下深约米左右的3100多年前的周代早期建筑物,虽然地面上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地下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全部房基建筑在一个约1.3高的夯土台基上。我们可以根据建筑基的分布情形,把这座雄传的宗庙布局恢复起来。

    02.周人宗庙场景复原。

    宗庙的最前部是“影壁”。影壁东西长4.8米,厚1.2米,残高0.2米。从影壁残基看,当时在壁外抹有由细砂、白灰和黄土搅拌成的三合土墙皮。从影壁东部有南北排列两块石柱础和西部的木炭痕迹看,当时影壁上面当盖有护顶。

    门道。影壁北部4米处是门道,门道两边是各3间的东西门房。门道南北长6米,东西宽3米。门道的中间地面稍高,南北两面有缓坡,北面和墙壁都用三合土涂抹,光滑坚硬。门道的中间偏北的地方,有一个门坎。通过这个门道,就到了宗庙的中院。

    宗庙的中院是一个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的大院。院的东西两边各有两个三层的台阶通往东、西走廊,北边也有三个三层的大台阶通向前堂大殿。前堂大殿是这座建筑基址的主体,为一个面阔六间,进深三间,总面积104.9平方米的建筑物。大殿前面可能有三个门通向中院,后面也有门通向回廊,从此可经过东西小院中间的过廊到达后室。

    东西小院和后室。东西小院大约各有60多平方米,小院中间是通向后室的过廊,两边都有柱洞,当时上面有盖顶。通过这个过廊,就到了东西排列的五间后室,后室向,说以门,前堂,后室为中心的建筑物两边有北列,左右时称,面向院内的房,我们可以着,想个进是若干个建筑组合而成的建筑群。

    此外,在东门房台基下,发观了一条用陶管做成的南北走向的水道,在后院过廊中部的下面,也发现了一条用卵石砌成的东西向的水道,通过东小院和第六东厢房,就把水排到东边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水沟内,这是当时的排水设施,在这里,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瓦。瓦为泥条筑成,面饰有绳纹,并带有瓦钉或瓦环,把这样的瓦安置在大殿屋脊或天沟上,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屋面和延长屋顶的寿命,营造技术的进步,说明周人的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就在这座雄传的宗庙里,西周早期的国王们,很可能都来这里举行过各种大典,他们或祭祀祖先神明,祈求对他们的保佑:或献俘告捷,庆祝对戎狄战争的胜利;或灼龟卜筮量,占问国事的疑难……这座宗庙是西周早期政治活动的中心。

    03.西周建筑基址群的考古发现。

    与此同时,在距岐山风雏宗庙遗址东南方只几里路的地方,即今扶风县召陈村也发现了一处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在召陈遗址仅发掘的6375平方米范围内,就发现了建筑基址15处。其中有两处基址(基址七、基址九)是属于西周早期的。而其余的13座基址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判断,应为西周中期修建并一直使用到西周晚期才废弃。遗址里也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瓦。瓦有板瓦和简瓦两种,并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型号。板瓦在瓦背或沟面上还带有单钉或双钉,以便在建筑物上加固。根据柱础的分布情况,学者们将有的基址复原为进深三间、面阔八间的“四阿瓦屋”,也有的基址被复原为进深三间,面阔七间的“四阿瓦屋”。

    虽然召陈遗址的各建筑基址之间关系目前我们还不太清楚,但这一座座气势雄伟的四阿瓦屋式宫殿,应当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决不会是寻常的村落遗址。

    周原凤雏宗庙和召陈宫殿群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宫室制度和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学术价值,而且也为探索西周岐邑的中心地区和西周中晚期王室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04.西周甲骨与青铜器,特别是出土“史墙盘”

           在发掘风锥材西周早期宗庙遗址的过程中,1976年在建基的西厢房二号房间内的两个客穴里又有重大发现,这就是1.7万多片西周早期甲骨的出土。这批甲骨,卜甲1.6万余片,为龟腹甲。卜骨300余片,为牛的肩胛骨,目前已清洗出有文字的卜甲290多片,不同的单字有1000多个,每片卜甲字数多少不同,少的一字,多的达30多字。

           此外,在周原一带历年还有大量重要的遗迹和遗物的发现,其中以青铜器最为重要。这些铜器有的出自墓弹,有的出自窖藏,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形多样,造型精美,花纹瑰丽多变,堪为艺术珍品;此外,不少铜器上都有长篇铭文,为西周史的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资料。其中19735年岐山董家村发现的铜器窖藏,共出土鼎、簋、鬲、盂、豆、盘、匝等铜器37件。

           1976年扶风庄白发现的微史家族铜器窖藏,共出土铜器103件,解放后出土铜器铭文字数最多的“史墙盘”,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件稀世珍品,由于受文章篇幅字数等限制,将这个内容单独安排在下一期专门介绍。在扶风县齐家村,还发现了居住遗址。在扶风云塘还发现了一处制骨作坊遗址,仅废骨料一项就出土了近2万多斤,可见当时规模之大。还出土了一些手工工具,如铜刀、铜锯、铜钻等及磨骨用的砺石。从遗址中岀土的半成品看,此处应当是一处以生产骨笄为主的作坊。在制作骨笄时,先将兽类的四肢骨截去两头关节部分,再将骨剖成骨条加以削锉,然后雕琢磨光成器,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可以看出,当时作坊内部已有专门分工了。

           05.周人殿庙建筑成就总结。

           周人就在周原这块肥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步成长、壮大,终于成为一支左右商末政治形势的强大力量难怪他们的后世子孙无限眷恋这块土地,在《诗经大雅绵》里满怀深情地唱道:

            周原一片肥沃地,     (周原胝胝,)

            长苦菜也甜如蜜。  (堇茶如饴。)

            古公喜此欲留下,     (爰始爰谋,)

            灼龟间封卜凶吉,     (爰契你龟。)

            神龟显灵说“可以”,(曰止曰时,

            “此地建房利生息”。(筑室于兹。)

           可真是热土难离呵!

    文王迁都于丰以后,岐邑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虽然如此,但由于它是周族文明的发祥地,不少大贵族在这里保有封地,或死后归葬这里,所以这里的宗庙、宫室一直存在于整个西周一朝而未废。到了西周末年,平王东迁以后,由于戎人入侵,岐邑毁于战火,从地面上消失了。直到3000多年后的今天,经过我国考古学家的努力,这座掩埋在地下的古老西周早期都城才得以重见天日,在世界和我国的文化宝库中大放异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墙盘”是西周高度科技文明标志,殿庙建筑代表他们的艺术成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br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