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想法
《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作者: 刘晓蕾

《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作者: 刘晓蕾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3-03-21 00:15 被阅读0次

。。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61]

。。ISBN: 9787544791199

。。内容简介。。

读过和没有读过《红楼梦》,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红楼梦》无疑是阻隔在读者面前的一座大山,“几次拿起,前五回都读不完,就昏昏欲睡了”。如何才能真正进入红楼世界?

本书是“得到”、新东方经典领读人刘晓蕾写给《红楼梦》初读者的十二堂课。全书按“部编高中语文教材整本阅读要求”拟定框架,从成书背景、人物故事、经典桥段,到诗词语言、社会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诸方面,正本清源,做扎实精当又富于个性的解读。随书附录《致读者的一封信》;三幅阅读地图——人物关系图、情节脉络图、时间线索图;精选清代改琦图咏,再现红楼风华。

刘晓蕾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面向全校开设《红楼梦》公共课,多次被评为“蕞受欢迎的公共课教师”,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教育经验。她古灵精怪聊红楼,活色生香谈人生,让经典活在时间之流——《红楼梦》虽然写的是三百年前贵族大家庭的世故人情,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心还是那些人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爱与怕、希望与焦虑,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能从书中看到自己,从刘晓蕾的解读中爱上这部青春之书。

。。作者简介。。

刘晓蕾,作家,大学教师,现居北京。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得到”APP《刘晓蕾讲透〈金瓶梅〉》课程主理人,多次被评选为北京理工大学“蕞受欢迎的公选课教师”,曾在《文汇报》、“腾讯新闻”开设专栏,著有《醉里挑灯看红楼》《作为欲望号的〈金瓶梅〉》等。

。。短评。。

#

跟着作者又读了一遍红楼,红楼的语言真好啊,是可以一遍一遍细细摩挲的华美绸子。

#

红楼学习资料,从红楼版本到高鹗续书真伪,再到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整个一个学生课程学习指导,没毛病,就是教学气太重,《红楼梦》是部奇书,每个人不同眼中有不同的红楼,我少年读的就是故事,那些诗词都跳过去了,年纪大了有耐心才慢慢欣赏,看太多这样的学习资料反而被框住了,自认为白先勇的伴读不错(虽然太多人反对白对后40回的评价),但白是伴读,让读者聚焦原著,增加对原著的兴趣。

#

《红楼梦》是本大书,我只读过一次,在高中的时候,读得不甚了了,也没什么感触。之前也读过几本解读《红楼梦》的书,都很感兴趣,但读过还是对《红楼梦》不甚了了,大抵是因为对《红楼梦》此书不太熟悉吧。我想,这本解读《红楼梦》的书,应该也逃不脱读完对《红楼梦》不甚了了的命运吧。但这不是说解读《红楼梦》的书籍没有真材实料,反而是有的,只是因为遗忘,只是因为自己对《红楼梦》文本的不熟悉,因此读的时候感觉收获满满,但读完后又感觉无所收获。不过收获还是有的,毕竟知道有一本书,解读《红楼梦》解读得不错。

这本《十二讲》很详实,这是我对它最初的感受。“十二讲”,看似不少,其实往往容易“通俗”一谈,编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小书。但是这次《十二讲》却是足足五百多页,每一讲分小节,每小节都给你细细道来。当然,有时候不免太细致,忍不了要跳读了。

#

此书第一讲,是说“红学”、“曹雪芹”和各个版本的,尤其是版本部分,读者可以完全跳读,只记得《红楼梦》大体有脂本和程本区别即可。第二讲是讲“中国大家族”,分为四个小节,告诉我们“贾家是典型的贵族世家”,告诉我们“嫡庶”和“父子”在传统家族中的效应,也对《红楼梦》是“反封建”提出质疑。

从第三讲开始,开始进入《红楼梦》的文本,着重于解读前五回,让我们厘清主要故事,同时回答“后四十回到底好不好”。

从第四讲到第九讲,开始了《红楼梦》的“人物篇”,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开始(每人一章),到王熙凤和探春、“原应叹息”、湘云等,到最后的丫鬟一干人,主角、配角都照顾到了,都抽丝剥茧地细细写来。

第十讲讲述《红楼梦》的艺术,这里谈了“红楼世界”里的“人情”、诗词及诗意。第十一讲谈《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第十二讲讲《红楼梦》的世界观。

整体来讲,“十二讲”从微观到宏观,从人物到情节到主题,都细细地说来了,尤其是人物,是“十二讲”的重中之重。

#

此书的内容大致介绍后,需谈谈这本书的特点。所谓详实,不仅是在篇幅的饱满上,还得是在论证上。此书有大量的原文引证,因此不知不觉间,也是被推动着又看起了《红楼梦》。

在论证中,除了引述原文,还有谈及其他知识,也会细细道来,将原文(文言文)引述而来,虽然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但也足见作者的认真了。

同时,在目录上,可以看到很多是以问题为标题的,这也是一个特点,比如“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物”、“《红楼梦》是‘反封建’的吗”、“诗意从哪里来”、“《红楼梦》是一部宗教小说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到作者的解读视角,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当然,论述也不一定乏味,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不时来几个新词来给我以新鲜感,便于我们理解。除此之外,本书赠送“《红楼梦》时间线”和“《红楼梦》主要情节线索”图,以及“《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相信这些赠品在今后个人阅读《红楼梦》上,也会有不小助益的。

#

《红楼梦》问世近三百年,各家解读和各方评论更是促成了一门学问,有人走进了红楼梦的文学大门,读懂了它背后的真实,有人在门口踟蹰徘徊,落个一知半解。那么,如何进入《红楼梦》的文本内部?如何体味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深意?且看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看看有着10余年《红楼梦》教学经验,多次被评为北理工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共课教师”是如何为我们指点迷津的。

这部体量庞大,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经典该如何阅读?作者以成书背景、人物形象、经典桥段、文学价值等角度层层切入,破解文本中的密码,带领大众“走入大观园”。

贾家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作者说:“能写出贾、王、史、薛家族兴衰的大场面,除了想象,还需要经验打底”。正因为曹雪芹见证了从锦衣玉食到人生断崖式的家庭变故,带着深切的体验,才终能创造出百年贵族世家的三个不同宇宙:大观园外的现实世界,大观园内的理想世界,和太虚幻境的神话世界。现实的破败堕落,理想的乌托邦青春乐园,神圣的精神幻境,三者既平行又充满交叉点。当读者越多的了解了成书的背景,就越容易感受到小说饱含曹公自身的荣耀和创伤,阅读原著就更具有代入感。

说到人物形象,作者将庞杂的书中人分成了“有用之人”和“无用之人”。王熙凤,探春和宝钗代表着有所作为的现实主义者,而宝玉,黛玉,晴雯等人则有着更纯粹的精神世界。作者分别梳理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利用各条线索,精准解读了主,次要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观,由此消解了大众对人物的诸多误解和偏见。比如,宝玉并非大家眼里风流的富家子弟,而是一个有耐心和同理心的博爱之人,骨子里又充满着绝望,悲哀和孤独;黛玉也并非单调的定论为一个爱耍小性,不好相处,有着忧郁偏狭病态人格的怨妇,反而是群体中最为幽默跳脱,明媚真诚的自由派诗人;宝钗也并非就是完美的社交达人,在她“藏愚守拙”之下,藏着她的心思和欲望;就连边缘人物小红或反面人物贾环,在作者理出的线索里,也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充满魅力。

如果问《红楼梦》到底哪个版本最好?恐怕没有定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刘晓蕾老师的介绍,我们会发现市面上存在的版本各有千秋,红学界诸多派别的思路也不尽相同,借由对不同版本同一情节的对比解读,读者会快速发现,那些经典的桥段,因版本的不同,使曹公笔下人物所散发的张力大相径庭。

最后,作者意在升华了《红楼梦》的阅读深度,从艺术手法,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角度点明其文学价值的所在。作者肯定了“高语境文化”语言留白的写作智慧,将全书的难点,谜一般的诗词背后的谶语密码一一拆解,帮助人理解了诗化的价值,并以诗词剖析宗教思想和人生哲学。不论是顽石和绛株仙草的神话,宝钗吃的冷香丸,还是宝玉的镜子,绣春囊的物件,都处处富含着哲学意义和文化密码。

此外,作者以她对中外文学充足的知识储备和高远的阅读视角把一种更为宏阔的思想传递给读者,同时,又有她自身的爱憎立场贯以全书始终。比如,她把《红楼梦》比作中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首充满温情和哀伤的挽歌;她用欧美的家族小说《百年孤独》,《福尔赛世家》等等作品的家族史类比《红楼梦》,每一部小说都告诉人们:“如果大家族是封闭的,最终都会走向崩溃”;她引用了渡边淳一原创的“钝感力”一词,放在了对湘云的解读上;宝玉两次读《南华经》,是否为出家做准备?作者提出了否定的见解,她认为,这是成长中的觉醒,觉悟,与其说有宗教色彩,不如说有哲学意义。

读完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会马上意识到,《红楼梦》一下子就被读厚了,被理解透了,信息量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边读边扫清原来的阅读障碍和尚未察觉的细节盲点。而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延伸解读,我们会获得更加完整的审美体验,发现《红楼梦》所隐匿的新世界,领悟别人生命里更辽阔的境界,看到新的风景,使红楼宇宙在内心有了更高级的真实。

所以,读完并非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开始让人产生又一次阅读原著的欲望,如果参透这本“参考书”,重新体会收集“线索”,揭开“真相”的过程,想必会生出新的感觉,《红楼梦》的丰富和经典,就在于此,它值得反复品味。

#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的主角。从清中期到今天,小说读本以及电视剧的影响下,使得这个人物角色的国民知晓程度很高。但与《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赵子龙,以及《西游记》的孙悟空赢得大量的“粉丝”、“拥趸”所不同的是,贾宝玉被很多人“嫌弃”。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废物。也有人说,贾宝玉过于阴柔,也没有什么能力。还有人怀疑小说中,他除了与林黛玉、薛宝钗牵扯以外,还和别的女子存在暧昧关系。另外,由于贾宝玉虽然没有接受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家族所赋予的使命,但并没有对之进行积极反抗,而是始终在被动逃避。

有嫌弃,就有喜爱。著名学者叶嘉莹就认为贾宝玉“对于生命、青春的挚爱,对于个性自由的理想的热情”,认为小说中他的出家,是“真正有理想、有个性、有情感、有良知的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共同悲剧”。

新出版的《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一书中,学者、作家、大学教师刘晓蕾谈到,要读懂《红楼梦》,要先读懂大观园;而读懂大观园,就要先认识贾宝玉。书作者先是自小说原文引述了冷子兴、贾雨村、丫鬟、小厮、宝钗、贾母等人眼中的贾宝玉,再引出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先听了他人的介绍,大吃一惊,心想那是怎样一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当真见了,却觉得这人好生面熟,“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点出这是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的,温柔的男性。

按照《红楼梦》的设定,顽石幻化为美玉、神瑛侍者下凡、贾宝玉“衔玉而生”,三位一体,具有以情为根、无用、博爱三点特征。贾宝玉的博爱,不是见人都爱,而是将女性作为神灵般的存在,不可亵渎,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甚至因为看见了好看的姐妹,感喟“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对于素不相识的村丫头,宝玉也充满敬意,并不像秦钟(秦可卿的弟弟)那样轻佻、轻薄。对于平儿,他全是同情、体贴和尊重。书中说,这是中国文学中,第一次把女性当成人,给予女性足够的尊重和同情,怀着深切的忏悔。相较而言,《三国演义》中,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无论是美艳的糜夫人、孙夫人,还是最美丽的貂蝉,还有邹夫人、甄宓等,都只是男儿功业的陪衬,或者干脆成为“红颜祸水”。《水浒传》里对于女性的偏见就更深了,好看的女子都被写成了祸根,而正面角色如孙二娘和顾大嫂,长得像是夜叉。

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宝玉行为、心声的描绘,借此恢复了女性“人”的面貌,第一次让女性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美和尊严。书中认为,“在《红楼梦》里,‘女儿’也是被抽象化了的文化符号”。

正如《鹿鼎记》中,金庸表达了对武侠世界意义、使命、正义的颠覆;《红楼梦》中,也相当清晰地记述了世俗社会对于理想人格的熏染。小说中的贾雨村,最初雄才大略,也不乏操守情怀,但陷入到功利和欲望的泥淖中不可自拔,经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会了绳营狗苟,从而黑化。至于贾珍、贾琏、贾蓉等人,则彻底陷入欲望的泥潭。《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就指出,世人拼命追逐的功名利禄,不过一场“空”。

宝玉敬重女性,并不限于对于好看的姐妹。《红楼梦》中刘姥姥逛大观园,在妙玉的栊翠庵喝茶,用了昂贵的茶具,妙玉因此要扔掉茶具。宝玉劝说妙玉将茶具送给刘姥姥。“妙玉有洁癖,他表示尊重,对刘姥姥,他也充满同情和理解”。而他和大观园中的丫鬟等底层角色的对话中,也并无半点趾高气扬,而是经常“无我”、“忘我”,对之心事和痛苦,感同身受。

《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书中说,宝玉的“博爱”,既有儒家的“仁爱”、魏晋的“深情”,又吸收了佛家的“众生平等”,形成一种丰厚、宽博的大爱。

除了“博爱”,还有深情。如书中所言,宝玉特别有耐心。很多人都说如果与黛玉相爱会非常累,因为她多愁善感,泪眼婆娑,呜呜咽咽。“但是宝玉是一个好的恋人,他有耐心,也懂得林妹妹和眼泪全是因为爱和‘不放心’”。

《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书中指出,要读懂《红楼梦》,一个起码的衡量标志就是读懂贾宝玉的痛苦,理解“他骨子里的绝望、悲哀和孤独”。《红楼梦》里写过,宝玉说“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为什么这样一个锦衣玉食的人,有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却对人生如此绝望?书中说,正如乔达摩·悉达多王子拥有无边的财富、幸福的家庭,却洞悉了生老病死的真相,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苦”。鲁迅也曾评价贾宝玉,“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宝玉对生命流逝感到深切恐惧,因为时间注定将遮蔽美,扼杀美好,留下的就只有破坏和灾难。

贾宝玉背负的双重使命是,第一,见证情的美好;第二就是见证天地之大无情、生命之大虚无。“在‘空’与‘色’的对峙中,一方面是悲凉,另一方面生命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丰盛和美好。”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作者: 刘晓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bv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