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傩:音nuó。形声字,从人,从难,难亦声。本义:举止到位,行动有节度。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郑玄注曰:“行有节度”。徐锴曰:“佩玉所以节步”。
也有一说:傩从人从难,为会意字,指人为了驱逐摆脱“难”而举行的一种仪式迎神驱鬼舞蹈。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难”一般指瘟疫、疾病、自然灾害等。
《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索室驱疫”。这就是西周宫廷傩礼的基本式样。
“驱鬼逐疫“是原始初民的精神寄托,欧亚地区普遍表现为神鬼信仰和驱赶巫术,体现于仪式。

傩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它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并衍生出了宗教职业者——巫。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
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与史前社会的图腾制有关,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当今中国一些地区,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便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
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它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

朝服:穿着朝廷的服装,孔子曾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司寇、代理国相,所以他有机会穿朝廷服装。
阼:音zuò,形声字,从阜,乍声。从阜,与建筑有关。乍应该是“作”的减省,乍从土从耒,会以耒起土之意,即农作。如《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阜乍结合,指东面的主人所立之地。迎接宾客或举行祭祀时,主人由此阶上下。
阼阶就是东面的台阶,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如《仪礼·乡射礼》:“席主人于阼阶上。”
皇帝即帝位称为践阼。如《礼·曲礼》:“践阼临祭祀。”《礼记》:“成王幼,不能莅阼。”
祭祀用的肉叫“胙”,后延伸指“赐福”,臣铉等曰:“凡祭必受胙,胙即福也。”后用“祚”表示赐福,“祚”也指帝位。
主人的席位叫阼席。国运也叫国阼,或者国祚,如《世说新语》:“魏阼所以不长。”
感谢主人叫“酢”,和“酬”相对。

全文理解为: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风俗仪式时,孔子就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表示欢迎客人。
本文记载孔子居乡时,对待传统习俗的态度。一方面,表明他对乡人的文化活动怀着诚敬之心,抱有严肃恭敬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尊重乡人的习俗,对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情谊。
孔子提倡“敬鬼神”,也就是祭祀先祖、先贤、先烈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百姓感恩、仁义之心,这样才能“民德归厚”。
孔子不寄托神灵保佑、恩赐,他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迎神驱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文化习俗了,并不在乎是否灵验了,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它!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要先懂得尊重他人。而且,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尊重他人,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对别人来说,是对他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因此,懂得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对成功者报以尊重,那是我们对他们的努力加予肯定和赞美。而这种尊重并不是肉麻的吹捧与盲目的崇拜,否则就失掉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我们给予失败者以尊重,也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对他们的安慰和鼓励。因为同情只能给予他们一时的安慰,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持续的动力,帮助他们东山再起。
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是人类的本质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把尊重他人作为人际交往的根本原则,作为不可违背的交往“底线”。
送花的人,身边都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

尊重他人的五个小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朝,有一个叫陆慧晓的人,今苏州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
他曾当过好几任长史,是个地位非常高的人,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从不摆架子。
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
陆慧晓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宋濂(今浙江义乌人)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宋濂又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满清乾隆年间,纪晓岚(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
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招呼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单独沏一杯茶来。
经过细谈,当得知来者是有名的学者、诗文大家、礼部尚书纪晓岚时,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满脸赔笑,请进禅房,连声招呼:“请上坐。”又大声吆喝:“泡好茶。”
方丈很快地又拿出纸和笔,一定要请纪晓岚留下墨宝,以光禅院。纪晓岚提笔,一挥而就,是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尴尬。

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丸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丸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很不高兴。
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丸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说的话啊!”

有一天,孙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疗。当时,孙中山已是大总统、大元帅了,对医务人员仍很尊重,讲话很谦逊。
平时,无论是早晨或是晚间,每当接到护士送来的药品,他总是微笑着说声:“谢谢您。”敬诚之意溢于言辞。
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弥留之际,当一位护理人员为他搬掉炕桌时,他安详地望着她,慈祥地说:“谢谢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过后您应该好好休息休息,这阵子您太辛苦了。”
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不久孙中山就辞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