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二舅

我的二舅

作者: 朱建周 | 来源:发表于2022-09-27 23:40 被阅读0次

    首先声明一点,我的二舅其实是我妻子的二舅。当然我这样叫也属正常。声明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舅所在的赵李庄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可以说“家家无白丁,户户出学生”。这里的学生就是说的大学生。

    我也是听说而已。并未放在心上。不过实实在在的去过,毕竟“娘亲舅大”,岳母已去世二十年有余,妻子和我每年都要去看望舅舅的。

    这几年真没去过。原因很简单,大舅跟随中学教师的女儿在鄄城,中学教师的二舅退休后一直在洛阳和济南看孙子,小学教师的三舅前两年还在家,退休后也去了济宁儿子家。

    可以看出,他们每一家都有教师。大舅虽然在家种地,如今也是随着女儿养老去啦;二舅和二妗子都是中学教师;三舅和三妗子都是小学教师。

    这样的农村家庭不可谓不羡慕。

    前天,我们全家去了一趟济南,因为二舅他们现在从洛阳到了济南继续看孙子。怎么能不去看看老人们,毕竟也年届七十啦。

    此次济南之行无意中解开了赵李庄的一个秘密。

    赵李庄最初的大学生就是二舅他们四个人。他们参加的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考,即1977年的冬季高考。二舅说起因简单的很,村里有个老人看着他们四个夜以继日的学习备战,挖苦道,他们要是能考上大学,太阳都会从西边出来。于是二舅他们堵着一口气,拼一把的念头是占据着上风。二舅他们四个人白天挣工分,晚上复习。那时电灯是没有的,只能用煤油灯照明,煤油是四角钱灌满一灯盏,而就是这四角钱也难倒了四个男子汉。于是他们轮流买煤油,勉强维持学习。结果就是经常熏的鼻腔漆黑的四人都幸运考上大学!赵李庄由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开玩笑的那位老人收到的冲击最大,太阳固然不可能从西边出来,结果就是全力培养出自家的儿女上大学,别说勒紧裤腰带啦,就是说一句砸锅卖铁都不为过。一时间村内学习蔚然成风,人才辈出。

    还是继续说二舅一家人吧。当年姥姥看着大舅性格老实,身材单薄,二舅性格外向,体格壮实,就想着供应大舅上学,也是家庭条件受限,结果是偏偏是大舅学习成绩不好,也就作罢。这样二舅才有了上学的机会,就是想着家里总得有个识文断字的学生,到也没有什么长远的目光。只是姥姥也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二舅不负所望,上学就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硬是凭着聪明一路上到高中,而且初高中阶段还是半农半读的状态,半农是当时还是需要参加种地的劳动挣工分。即使这样,高中毕业后还在家呆了两年,恰逢恢复高考,他们村四人是白天务农,晚上复习,一个个居然考上了大学!

    二舅说到这里还是有些庆幸,因为那年的高考还没有考试英语,不然他们也不可能考上大学的。

    二舅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他又把三舅带在身边上学,三舅随之也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自然也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于是他们分别与同是老师的二妗子三妗子成家立业,称得上“功成名就”吧。至于后来我们的表弟表妹们都分别考上大学,各自闯出了一番天地。大舅家的表妹现在在鄄城一中已成为高中骨干,二舅家的大表弟在洛阳一家设计院工作,专科毕业的二表弟在济南自己开设了两家口腔诊所,三舅家的表弟在济宁安家工作,表妹在老家也是教师。

    可以看出,二舅凭借一人之力,改变了自家一家人的命运。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舅说到这里,也是感叹不已。现在他和二妗子的退休工资一万有余,而三舅一人的退休工资就将近万元。儿孙自然无忧,生活怡然自得。

    二舅说他们村也就是自从他们四人考上大学之后,学习风气浓厚,就这样形成的良好村风。

    不过,我相信开风气之先的二舅等四人应该都不会忘记那盏煤油灯。或许正是这如豆灯光照亮了他们的前程。

    先简单叙述一下吧。意犹未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二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eq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