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的故事建立在二战背景下,一开始读不自觉就会联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钢琴家》等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一些作品。读书的时候特别为汉斯·胡伯曼所感动,也被他身上的品质吸引,女主人公莉泽尔能够用文字去救赎人的心灵一大半也是因为他有一个这么温暖、善良的养父吧。作者马库斯·苏萨克对这一人物的刻画细腻又温情,和中国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的父亲大相径庭,想想自己的爸爸也是很好的爸爸,就是少了柔软的细腻的也许也是直接的爱的表达。
特别喜欢书里的一段描写——
“莉泽尔在地下室里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时,她发誓这辈子都不会再喝香槟了,因为它的味道再也不会像那个温暖的七月午后那么美妙。
手风琴也是如此。
有好几次都想问爸爸能不能教她拉手风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些事儿令她没法说出口。也许是某种未知的直觉,令她明白永远无法拉的像汉斯·胡伯曼一样好。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手风琴家也无法与他媲美。爸爸脸上那种随性而专注的表情,谁都无法企及。
有好几次,当莉泽尔从地下室里醒来,耳边回响着手风琴的音乐,她的舌尖仍会泛起香槟那甜蜜的灼烧感。有时候,她靠在墙上,渴望油漆的温热触感再次划过鼻子,或者渴望能再看看爸爸那双犹如砂纸的手。
要是还能那样天真无邪就好了,还能继续一无所知地享受着那份深切的关爱,却以为那只是欢声笑语和散发着果酱香味的面包。
那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应该是痛苦的、灾难性的、悲剧的,但是书里将此举重若轻,感受更多的是整条希墨尔街左邻右舍之间的小故事小成长,随着莉泽尔一天天长大而铺张开来。
以死神的角度来串联整个故事也是独一无二了,不过那个时代死神的工作也确实繁忙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