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时汉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这本书是一部由个人情状出发的城市简史!
——豆米
为城市留史,为百姓展现活生生的经历,在宏大叙事的暴风骤雨中,奋力扬起民间的风帆。唯我罗兄,壮哉!
——昌庆旭
这世界过得最快的是时间。
自从提出创意后,我一直在努力,正月初五即开始上门采写。
事非亲历不知难。约稿考验你的人脉和社会影响力,想尽千方百计,不知开过几次约稿会,在汉网和《武汉老年人报》发出信息,都收效甚微。总算有人支持,卢纲、童晓晋等热情参与约稿。半年后,随着何祚欢老师的来稿,50年代的“十八芳华”文章基本到位。其他年代的参差不齐,90后、00后、10后尤其反映寥寥。我无计可施——以前的估计实在过于乐观,自己的能量其实非常有限。
中途还发现,有个重大问题被忽略:城市简史,作为“十八芳华”的时代背景,70年的断代史谁来写?顿时感到担子的沉重。
我探索推进到50年代、60年代,感觉不能单打独斗了。于是求助于叶军等人,她的十八芳华在80年代,与年轻人更亲近。其他几位为90年代和新世纪的青年,才华横溢。相约请他们各写80、90、00、10这四十年的时间年轮,6月底交稿……到7月底、8月底了,工程总量只能说完成不到一半。
看似二三万字,可要拿出毕生的积累,要充满对这座城市的感知和情怀——难度其实不小。
大家都说忙,状态是相似的,忙法却各有不同。我万般无奈,再催促也没用,反倒说明自己黔驴技穷。
一年的好日子,掐头去尾其实没多少。酷暑到了,我也放假半月。眼看今年的计划泡汤了,十分不甘,觉得好歹也要实现阶段性成果,可考虑先出上册,即50至70年代的前卷。
“即将进入排版阶段。请如下朋友尽可能提供像素较高的个人和相关资料照片。各位若有能见证50年代的图片,也请提供。诚请社会贤达关注,最好能参与设计本书封面。”
尽管剃头挑子一头热,我也得不断“炒作”,不能锅里凉下来。汉网“人文武汉”上帖子要经常更新,不然就沉下去了。
关注此事并拔刀相助的有学到老,一口气拿出上十个方案,大捧人场,令人感佩。远在深圳的天天快乐366也不甘寂寞,显示他的专业性。对了,上次《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的封面设计他也拿出过建设性方案。
“罗老师,献丑,投稿!”豆米是实在看不过眼时铤而走险的。他一连串抛出七个设计方案。
哇塞,顿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豆米的新鲜饱满上市,我们的枯黄豆、嗝兰花豆就该收摊子了。
天助我也!豆米乃鲁智深再世,程咬金还魂。我得高人相助,必箪食壶浆以迎之。
连续三天鏖战于金银湖畔,和小雷一起排版,早出晚归。8月19日,豆米来了。从武汉的最东边到最西边,相当于从黄陂到孝感,县过县。大汗淋漓。
摊开自己刚打印出炉的一揽子方案。抽几根烟,没喝酒就走了,晓得我们正忙,就此拱手别过,请留步。
士别三日。我剃头刮须,有点仪式感地出发,与豆米会晤于精武横路,共同见证《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前卷样书的诞生。
这是历史性的,“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样书印12本,广泛征求意见。首先得送出版社,争取入其法眼,纳入出版。
不得不考虑它的资金来源,不愿意像去年那样经费众筹。经努力,武汉城市研究所给出的答复是资助一万元,令人失望——这不过是前期的排版设计费。还得再想办法,尽力征求有关部门立项,这样,所有问题都可解决了。
通过热心快肠的朋友将样书送达后,于9月中旬得到信息,此书受到有关领导的认可,认为“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通过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记忆,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平凡的国家历史、城市历史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历史,是一部难得的三亲史料文集。可读性、史料性和社会存史价值都很强”。
拨云见日,终得回报,有人识荆山之玉,感良苦之心。
样书一改再改,宋晓丹、麻建雄提出过重要修改意见。我先前找过武汉市博物馆、武汉群众文化馆、汉阳区档案馆等家,史青龙和方学鑫提供了他们多年的家当。前卷图片还是不够。最后登门朱汉昌家,他慷慨提供了数十张老照片,我和昌庆旭、豆米大为感动。
于是,我又去小雷家中排版。最精彩的细节是,一边排版一边逼陆鸣兄提供图片,他传来了全部存货。……至深夜地铁末班车没赶上,打的回家。
对于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照片总是吃不饱的。幸亏袁厚翔最后一助,《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前卷总算完成——尽管以后还要继续完善。
本书附录昌新远的“跨越43年的全家福”和胡全志的“那些淡出我们生活的时代物件”以增加它的厚实,也来自我最后的冲动。
精力耗尽,诚心可鉴。霜降时节,我们又到市政协去,呈上第三样本,汇报进展情况,推动项目实施。这一天,艳阳高照,江滩芦花绽放,心情难得一回放松。
为此忙碌一年,说实在话,当初很激动,困顿时感觉索然无味,为自己后悔;硬撑着往下走,似乎太累,怀疑构思和运作上都有失误,指望别人有时事倍功半。进行中的愉悦还是有的,涉及到的情感回报和积累发挥。叶军、豆米、朱汉昌和袁厚翔等人的支持,使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后卷(80年代至10年代)怎么办?我能提供的都提供了,最近几天还在不断约稿。相信其他主编比我做得更好。有饭大家吃,有事大家做。我得歇歇了。
现在,检索全盘,前卷来稿93位,后卷目前来稿75位,还有待补充,竟是我原来180人写“十八芳华”的预想。数量上是够了,但质量参差不齐,有头重脚轻之嫌。
还是豆米看得准,说得好:是否还要精粹一点,因为,太多个人的东西了,而这本书,是一部由个人情状出发的城市简史!
是的,这要等后卷做出来再通盘考虑,也要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精练到160人?缩聚成一本书?都有可能。大家看着办吧。当然,取舍是艰难的,毕竟我希望所有人参与进来,一个都不能少。倒是可以去芜存菁简化处理,比如有的割爱,去文留图,节约版面。
时间过得太快,年初的十八激情将逝,转眼将2019,思路得变。总之,力争明年5月出书,过这个村没这个店。
眼看一天天老了,原有的个人计划还得实施。60岁前,我到达了全国所有行政区;70岁前,我要到达世界五大洲——此后不再远行。
这是一次重大的旅行,差不多要转半个地球。行前,我未免凄惶,有些耿耿于怀、惴惴不安。
这部书(前后卷)能否顺利出版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市政协支持,那是有保障的。如果得不到这种支持,而我还活着,那只有走去年的路子,广泛发动众筹了。不仅是因为钱,而是唤起社会的历史意识,满足大家的文化心愿。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王维)
好歹我算是跟新中国同龄的人,跟这座城市厮守一辈子,但愿做好这件事,为城市大众立传,以安慰自己一生从文、一生向善的痴心。
正如2010年《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的出版,有了它,城市无憾,我心无憾。
曾经想请人为本书作序,但这要等到以后再说。我写这些,潜意识里担心此行万一遇上不测,算是作“后事”交代了:功成不必在我,有劳各位,把这件事做完做好吧。谢谢!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罗时汉”
“山色归读”是Fountain&简书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简书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简书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