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与“一以贯之”——
孔子说,他的博学多闻是“一以贯之”而来的。天下各种事物的道理,其实都是相互贯通的,
所谓“一理通,万理彻”,明白了一种事物的道理,贯通于各类事物之中,自能明白天下万物之理。
一理通,百理彻。句意说人在面对任何事物和问题时,只要懂或了解其中主要道理和问题,继下认识和处理事情就能透彻容易。
所以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说:“物不必为事物,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这就是“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始至终都不会改变,比喻有恒心和有毅力。“一以贯之”某些重要工作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今河南省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称“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后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庙。
程颢、程颐学术思想略有不同,程颢主张“明心见性”,重视“气”,为学“力行”,影响了陆九渊。程颐主张“格物致知”,重视“理”,为学“穷理”,影响朱熹。
程颐的“一以贯之”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程颐的学说中,“理”被视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而“格物致知”则是追求真理的方法。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宇宙中的“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全面。在程颐的学术思想中,“一以贯之”的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他强调,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一个基本的理念或原则,并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
在程颐的学说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与“格物致知”的方法紧密相连。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实现“一以贯之”的境界。
同时,他也强调,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断努力,才能最终达到“一以贯之”的境界。
程颐的“一以贯之”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学说对于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他的学说被视为理学思想的基础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