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无数同室操戈、兄弟相残、臣子忤逆或是农民起义导致皇权更迭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就连盛极一时的唐王朝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如果单从客观分析,宦官当权、藩镇割据加上农民起义,这些因素固然是摧毁唐朝政权的主要缘由,但若论直接扼杀这个帝国巨人的魔爪,非朱温莫属。
想要一句话了解朱温是个什么人,不妨看看濒临灭亡之前的大唐帝国所遭遇的恐怖图景吧——

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8月,朱温派部将夜扣宫门,先杀昭宗的夫人裴贞一,然后杀死饮酒中的昭宗;次年春,朱温请昭宗的九个儿子到九曲池赴宴,乘诸王酒酣之际全部缢杀,将尸体投入池中;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又将何太后害死,随身宫女阿秋、阿虔皆被杖杀……
至此,对身处末路的唐王室众成员来说,“朱温”这个可怕的名字已经等同于魔鬼的代名词。
那么,唐王朝为何会让如此一个狼子野心的恶棍身居要职,进而一步步自掘坟墓,断送李氏祖宗艰难创业的二百九十年江山?
别急,先来看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听着这首充满万丈豪情的来自唐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咏物诗,历史仿佛又带我们回到一个铁马金戈、旌旗蔽日的久远年代,有图为证——

从这首诗里,除了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鄙视,不难看出黄巢对夺取唐朝政权富有多么大的决心与自信,然而,就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刻,正是由于一个人的临阵叛逃乃至反戈一击,才使起义功亏一篑。
这个人便是朱温。
看过朱温的早期履历,便不难判断他一生祸国殃民的贼子属性。此人少年奸诈,好勇斗狠,野心勃勃,参加黄巢农民军起义,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
正是因为得到起义军首领黄巢的不断提携,才使得朱温在军中迅速站稳阵脚,然而再大的恩德也泯灭不了他禽兽的本色,经过多年的杀伐逐鹿,当朱温稍稍具备一定军事实力后,便毫不犹豫地甩掉对他器重赏识的旧主,转戈投靠了唐政府。
就这样,出尔反尔的朱温踩着数十万兄弟的尸体华丽转身,赫然成为大唐帝国的一位剿匪功臣。

彼时的唐政府,已经陷入军阀混战的格局,颇具野心的朱温借机发展势力,强取豪夺,很快成为诸藩镇中势力较大的一支豪强。
通过以上几件事的讲述,可以看出朱温是一个内心多么阴暗、品行多么残忍的奸恶之徒,对这样一种人委与重任,不留隐患才怪呢!
俗言称知人知面不知心,识人有误的冲天大将军黄巢,已经为他这个要命的决定付出血的代价,那么唐王朝呢?
可笑的是,运行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中央政府,同样在事关重大的干部任免问题上犯了大错,而且比黄巢错得更彻底,明明知道朱温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却仍授以左金吾大将军一职。
既然可以背叛雇主一次,何尝就没有第二次?
也许这不是唐僖宗的本意,但病入膏肓的唐朝政府终归要为自己这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次错误任命买单?
代价便是国破人亡。

公元907年,唐昭宣帝下诏禅位,唐政权正式宣告灭亡。同年,朱温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称帝,国号大梁,史称梁太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