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黎里双凤楼,在文荣的书桌上看到一些旧物。见我们感兴趣,文荣从楼上搬来几本收藏的旧票证。看着看着,我忍不住用手机拍下一部分。今天晒出来,与诸位共享。
上图的线装书是原稿,黎里人用毛笔抄写或记录一些旧事。轻轻翻起泛黄的纸张,里面工整的楷书令人肃然起敬。老底子的读书人,静心,细心,学问深;现代人浮躁,能静心看书的也不多,何况用手抄书写书?
依我看来,能坐在电脑前码字已经不错了。
上图是一位当地企业家捐赠的部分荣誉证书。经营企业不容易,能得到多方面的嘉奖更不容易。这位企业家有眼光,他把荣誉证书放在乡贤文化研究会会长的手里,目的很明确,想让证书长久地保留下去,让荣誉发扬光大。
书桌上还有一小包用纸线捆扎起来的社员出售肉猪饲料粮发票,时间是1971年。
那时候的江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猪,猪吃的不是颗粒饲料,而是柴糠、草糠和泔脚水等,大半年才养大一头猪。那时的猪肉绝对比现在的味美。
当然,那时候的养猪不是为了自己能吃到肉,主要是出售换钱,然后换来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解决生活生产所需。
出售肉猪不容易。我小时候常跟家人摇着木船载着被捆绑结实的肉猪去镇上的食品采购站。食品站的专业人员,我们叫“看猪人”,他除了给猪称重,还要看猪的肥瘦、出肉率,凭经验得出等级,然后用大剪刀在猪的身上剪几撮毛,留下几道横竖杠条。不同的等级,不同价位,这"看猪人"权力比较大。若是看猪人瞧不上,说猪太小太轻,只能叹一口气载着猪回家。辛辛苦苦养大的猪不被看好,卖不出去,也换不到钱,小孩子的巴望,诸如吃碗小馄饨买本小人书全部泡汤,失望而归。
那时候出门,乘坐公共汽车都需要买票,车上配备售票员。车票极其便宜,大都是几角几分。
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要凭票供应。肉票、布票、粮票、糖票、烟券、煤球券……连买个线球都要凭票,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电影票现在也有,但质地不一样。以前,想看场电影得排长队买票,一票难求。记得,老家的一位邻居是小镇电影院售票员,我常常提前一天或几小时去找她,准能买到位子比较好的票。这也算是开后门吧!
粮票有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比较起来,全国粮票更受欢迎,因为全国通用,使用范围更广。
在这些旧票证后面,文荣还藏着几张旧广告纸和店名招牌。比如,上图“楚伧南市街”是周庄人利用叶楚伧的名气专设的一条街,据说叶楚伧知道后很生气,严厉批评,要求改名。
下图的红印子出现了黎川镇。文荣说,黎里旧时称黎川,但黎川镇极为罕见。
下图的“永大顺腌腊号缄”,地址是北厍中市。旧时的北厍商业都在现今的市中桥沿河一带,那个“永大顺”没有永远地大顺下来,历史的潮流把它们冲走了,一去不复返。
旧票证见证了历史的某个时段,属于一代人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