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如果能变革进一步,就能成为鲁国;鲁国如果能变革进一步,就是合乎先王之道的理想社会了。
先看看齐鲁两国的历史:
周武王灭纣,分封天下。
姜子牙封在齐国,周公封在鲁国(周公因为还要留在朝中摄政,辅佐成王,所以没有到鲁国去,由儿子伯禽代替)。
过了三年,姜太公(齐太公)来中央朝拜,周公问他:齐国治理怎么样?
太公回答说:“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
周公说:“太公之泽及五世。”
又过了两年,伯禽来朝,周公问他,鲁国治理如何?
伯禽回答:“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
周公说:“鲁之泽及十世。”
周公说,姜太公的遗产能管五代人,而伯禽的可以管十代人。
为什么呢?
姜太公是“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
就是任用贤能来发展,讲求好的结果、好的功效,甚至可以为了大义、大家牺牲掉小家和个人,这就是先求义、后求仁——为了富国强兵,碾碎几个家庭作为代价有算得了什么?我们说的“大义灭亲”就是这么一回事。
伯禽是“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任何时候先管自己家人,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大义灭亲,义再大也没有仁爱大。这就是先求仁、再讲义,仁在义的前面,因为只有自己个人的幸福,自己的小家才是可以把握的,而其他的大义是一个人无法把握的。
这就有点像韩国的一部电影《太极旗飘扬》当中的那个哥哥,以为弟弟死在了韩国人手里,就把枪口对准韩国,一发现弟弟没死,立马调转枪口转向对面。只有自己的家庭幸福是可以把握的了的,民族大义只能排在对人的关爱之后。
孔子讲仁义,仁是排在义之前的,永远是先讲“仁”再考虑“义”,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关爱永远排在第一位,没有这一点,所有得“义”都有可能是一种作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