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这一版的《五百里》。
天气好像是越来越好了,花儿也开了,也不用穿衬裤了,但是时常会觉得背部和肩膀的肌肉很紧似的,向后仰头的时候,脖梗子上的肉都有了好几道的褶儿。只是不知不觉间又瘦了。
这本书还是超过了我的预期,买的时候就是把它当做通俗的读物来看待的,没想从中获得太多的东西,在我眼里它和之前看过的那些“畅销读物”是一样的,《皮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等。但事实证明,风格还是很不同的,至少会看到点东西。
上学的时候看到过白岩松在各个大学的演讲,就会觉得非常好,思维很开阔,思路很清晰,从微观的情感、生活、日常到宏观一点的家国情怀或者哲学思想,讲的都非常好,会给人很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的时期可能也是认识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觉得好就会很容易相信他说的话。看这本书之前我都觉得就当鸡汤看吧,也无所谓,但是看了之后会想他讲的有些方面确实是能够触及到你所未知的点,特别是有关社会学的东西。
面对现实说话,你的困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你唯一能做的出得选择是:无论风怎样动,树静。他说人到中年,最大的奢侈就是平静,求得心灵更高层次需求的提升。其实我早就是这样想的了,安安静静的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争不抢。但似乎这种状态来的太早了些,不像是年轻时期应该保有的状态。
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忆苦思甜吧,困难的时候都已经熬过去了,将来的日子都会是好的。
谈到幸福的时候,他说的很多。幸福包括三个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中国的男人很惨的,没有宗教做依托,又没有一个外在的“更年期”,恐怕连信仰都没有,一心向“物质”看齐,没得物质,就没得情感和精神,物质不仅仅是自己幸福的基础,也是她人依托你去获得她的幸福的基础,所以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宗教这个东西也并不简单,但怕大家理解的简单,全世界没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亿,大部分都在中国。中国人里有信仰的,一亿多人信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一亿多信共产主义,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币了。
有信仰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有敬,有畏。有了信仰,再加上科学的方法,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人与人还是不同的,看鲁迅说的,“有的专爱瞻仰皇陵,有的却喜欢凭吊荒冢”。平时老听别人什么三观不合的,这几天我就突然觉得,其实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在一个层次上,都不怎么样,就是极普世的那种,只有少数人会让你觉得确实是比自己高出很多,而且心服口服的。在基本的价值观上,在大是大非上,大家都一样,只是生活相处的时间长了,在细节和处理事情的态度风格上会有所差别,那时候才会体现出认识观的不同。
虽然八十年代挺苦的,还在处于满足温饱的时期,但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很高涨的,金庸热、三毛热、摇滚热等等,那时候的年轻人出门的谈资都是什么,今天我读了什么什么,写了什么什么诗歌。就像我的老妈一样,学历也不高,初中学历,但是她读过的书,背过的诗比我多,在家我看完的书她也会去看。那个年代造就成的社会风气就很好。
白岩松说,要思想深邃,做人简单。切勿不能反着来,做人深邃,思想简单就太不好啦。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