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古代,我们大中国,实行的是德治,礼治。就是传说中的以德治国,以礼治天下。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有人说,在古代,国家的兴衰,常常寄托于皇帝一个人身上。出明主,天下就大治,出昏君,天下则衰败。一个君主一个朝代,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气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那是因为人亡政息,人存政举。一个皇帝定的政策,常常只在这个皇帝时期有效,常常只在这个朝代有效。换了一个皇帝,换了一个朝代,就什么都不同了,就什么都变了。
有一个词,叫做因人设岗,这个人在,就有这个岗位专门为这个人量身定做,而这个人走了,或不在了,这个岗位就没有了。
也就是说,有些政策,就算是皇帝还在,但主要人物不在了,那些政策也就变了。比如说,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离开了朝廷,变法就打了折扣,王安石去世之后,就全部废除了。张居正变法,也差不多如此。
有人说,人亡政息,就是人治的体现。这个话有的道理。再好的政策,推行的人不在了,然后这个政策就没有了,那应该就是人治了。
如此看来,即使古代有一些王朝常常号称以德治国,以礼治天下,其实本质上只是人治而已。皇帝说的话就是法律,他们的规矩就是规矩,那就是人治了,而不是德治,不是礼治,更不是法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