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了余华的《第七天》,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死无葬身之地”。在我的浅显的感知中,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词可以当作名词可以当作中性词,我更多的把它理解成了动词形式的贬义词,觉得这个词应该更多的用在恶人或是仇人身上,但看完《第七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同样可以用于那些可怜的死后没有寄托或是因为某种留恋而不愿离去的人身上,他们是被无奈的现实所打败的人,被深厚的情感所牵挂的人,死无葬身之地是他们的归所,在那里他们依然可以维持心中的所想所望,在那里他们依然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某个人某件事某份情。
我看到很多人对《第七天》的评论,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仅代表我个人看法不存在任何质疑和攻击,不喜勿喷请绕道而行万分感谢)。这本书写于2013年,文中确实是加入了很多现代事件的典型案例,为了山寨手机跳楼、男扮女装卖淫、卖肾、强拆等等,很多人认为这都是把现代实事改编后加入了小说中没有什么实际看点,觉得余华的作品质量下降了。我想说,那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余华在写《活着》这本书时,在那个年代看到的人也会觉得他写东西很水,因为都是现实当中发生的正常事而已,这都能成经典小说?所以,真正的原因是所处时代背景下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并不会认为这荒诞的,因为这些事情都发生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很多人都已经麻木了,因为或许文明更新的几十年之后的后代在看到《第七天》的时候也会有我看《活着》的那种不理解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