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谈孝道

作者: 糖依球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12:56 被阅读10次
    《论语》中谈孝道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句话侧面反映论语在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么什么是仁的根本呢?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理就生发了,那道的根本是什么呢?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孝悌为什么是仁道的根本呢?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重兄长。一个人如果连父母手足都忍心伤害,就不可能真正爱别人,爱众人,所以君子以孝悌为仁道的根本。

    今天呢,我们很多人把顺序搞反了,不去教孩子如何做人,而是先教孩子知识,这是舍本逐末的。人的根本与起点是孝悌,尤其是孝道,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那么孔子是如何看待孝道的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孔子的四句话。这四句话的内容是四个不同的人来向孔子问孝,孔子的4次回答都不一样。

    第一句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第一个向孔子问孝的人,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子曰:无违。就是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氏向我询问怎样算是尽孝道。我告诉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啊?孔子回答说:“父母活着要按照礼制的要求来赡养,这就是:生,事之以礼;父母死了,要按照礼制的要求来办理丧事,要按照礼制的要求来进行祭祀。这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第二个来问孝的人是孟武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询问孔子,怎样算是尽孝道,孔子回答说:“儿子最大的孝心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让父母放心,最多只让父母为他的身体健康忧虑罢了。这叫‘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是最通人情,最容易理解的一句话,能够让父母只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对自己有过多别的品行方面的担心。只担心健康,这也是孝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第三个来问孝的人是子游。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道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至于狗和马也能饲养,如果没有尊敬顺从的心理,那么这两者之间将用什么来区别呢?像养犬马一样养活父母,那就不算是孝,因为只有内心怀着对父母的敬畏和亲情,才是真正的孝。对于父母生活上的供给,和感情上的关怀体贴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后者更重要。穷人的孩子可能没有办法让父母生活更舒服,但却可以让父母更舒心,舒心比舒服更重要。

    第四个来问孝的是子夏。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总保持愉快的表情和容颜,这是很难的,这就是“色难”。有事情,年轻人出力效劳,有酒食饭菜,让年长的人先吃,难道这样就能理解成孝了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这都不算最好的孝,最好的孝是什么呢?就是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着愉快的表情和容颜。否则,虽然供养父母的生活,但内心不情愿,甚至表情很难看,则会让父母更伤心,这次的回答可以体会孔子强调自我内心的真实性,要不断培养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这种感恩的思想,才会不断地加强报答父母的真实感情,这也是孝的根本。

    应当注意的是:关于仁孝的问题,孔子在回答不同问者的时候,他的回答都是不同的,他并不作理论思辨方面的回答,总是回答应当如何去做。关于为什么不同,我们下次有机会再探讨。

    孔子关于孝的阐释,综合起来便是:成为社会道德的模范,不让父母操心,对于父母不但要赡养,更要亲近、关怀、尊重,发自内心地去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中谈孝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w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