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对于事件判断的重要程度不可或缺
----阿拉丁956
有些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是特别,你不得不佩服他。
诸如管仲。齐桓公被曹刿将刀架在脖子上要求退回被侵占的2座鲁国城池之时,齐桓公属于情势所迫无奈之下允诺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心甘情愿”。
齐桓公没有心甘情愿,强大齐国的大臣们没有几个人觉得应该去信守情势所迫情形下的承诺,咱们普通大众从常规思维思考的角度去阅读这一段历史,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觉得齐桓公应该去遵守诺言。
但,这就是管仲。他看问题的角度尤为毒辣,他将此危机视为机会,不仅力排众议,还最终说服齐桓公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于是,诸侯国对于齐国、对于齐桓公的认知、齐桓公个人的形象立马上了一个台阶,“得诸侯国之心者得霸主之位”,春秋首霸的基础也就夯实了。
同样一件事,大伙都知道需要从不同方面去分析,但在当时的环境状况之下,真正在应用场合,有此思路设想见解者寥寥无几。再大胆设想,若将此事件放置2700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会有此思维呢?即使有,也是寥若晨星。
思路决定出路,应该是行得通的。
之所以大部分人都喜欢对古代圣贤书籍的阅读学习,多少有点渴望能够从中获悉或者拾得一点点智慧启迪吧。
同样的状况落在岳飞身上,可以尝试分析一番。
岳飞立下汗马功劳,声名远播时,秦桧是嫉妒的。于是,他开始向朝廷进谗言,将岳飞污名化。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冠以“功高震主”的名号,使得岳飞的功绩变成了一场祸患。
就算岳飞心中只有报效国家、保家卫国的忠诚,可惜的是,那些曾支持岳飞的人都被秦桧设计陷害,致使岳飞孤立无援。
岳飞的心中一定是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他可以用自己的血性和坚毅,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无辜与高洁。然而,这个呐喊并未得到回应,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他的真相。
岳飞也许想不通、想不明白,自己一番拳拳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此番结局。若咱们稍微大胆一点预测判断:岳飞有没有可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都无法想得明白?
诚然,答案是没有的,此题无解。
若咱们抛开道德层面不议,仅从事件最终发展之态势分析,有没有可能:声望不断上升的岳飞,随着势力的日益强大,会不会触犯到众多人的利益?
估计对此的“可能性”存在与否,你的心里是有答案的。也就是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假如岳飞的存在已经成为某些权贵们眼中的威胁,岳飞的忠诚和正直破坏了他们的利益勾结,他们会不会坐以待毙、束手待擒?大概率应该不会如此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于是,啥事都有可能发生,且不是以你的主观判断出现的。在这一点上,人性是关键。
再比如:齐桓公在管仲病危之时,曾就接班人一事在管仲床前“病榻论相”。齐桓公对竖刁、易牙、开方人选的评判与管仲的看法大相径庭,管仲不但不将上述三人作为治国能人看待,甚至将之作为祸国殃民一份子建议齐桓公将他们三人杀掉。
管仲判断的依据来自于人性。他认为: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如何爱惜自己国家的子民;一个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护,如何爱护自己的国家;一个人连自己的亲身国家都缺乏感情,如何会对陌生的他国倾注情感呢?
诚然,事件发展的最终结果再一次证明了管仲的人性判断之正确性。可见,人性对于事件判断的重要程度不可或缺,尤其是扭曲的人性越是如此。
但愿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