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一些练习,帮你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一)

一些练习,帮你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一)

作者: 游小醉 | 来源:发表于2018-07-10 22:33 被阅读24次

(一)动力的来源——需要

几天前我对一个朋友说,我教你点东西吧,只要是我会的,你想学啥,我都教你。她想了想说,我就想知道我想做什么,而且有能力做。我说,你咋不上天,说得还挺委婉,你这话翻译一下叫"我想你帮我找到我的人生意义,再培养我实现它的能力",要有这么简单,我早上天了。她嘿嘿一笑说,有那么难吗,可我现在就想要这个呀,没有一点办法吗?

是呀,难道没有一点办法吗?如果没有任何办法,那么就不会有任何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可实际上是有这样的人的,既然有人能做到,那就一定有办法。既然有办法,这件事就是可以操作的。我想了想就答应了她。

于是我就总结了一套相应的知识和训练。后来经过接触,我发现她还处于自我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知识暂时用不上,又不想浪费,就写了这个系列。

对于"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要解决这个问题高度依赖对一个人过去的了解,我不可能了解你们每一个人。而且即便你心里不很明确,或多或少应该也有一些想做的事。有这个就够了,剩下的我们可以边学习边了解。所以这个系列的最适合那些有想做的事又不知道怎么做的人。

如果我们说,我们想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这说明我们还不是那样的人。那么我们就需要一步一步变成那样的人,我们需要变化。那么,什么导致变化呢?可能大家会说学习知识、培养习惯这些,这就对了,可还不够,还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学习知识也好,培养习惯也好,其实都是在做事。而做事又是一个又一个行动的集合。而需要就是行动的动力来源。没有行动就做不成任何事,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任何行动。所以我们先从了解需要入手。

这里我们将需要分为两类。由于环境变化,刺激进入大脑,从而产生焦虑、恐惧之类使人紧张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类紧张的感觉,人们就会产生行动,我们把这种回避不舒服的感觉的需要叫回避需要;由于环境变化,刺激进入大脑,使人产生渴望某事物的感觉,为了满足这种渴望,人们就会采取行动,我们把这类满足渴望的需要称为趋向需要。

比如一个人饿了,就会吃东西,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回避需要的例子。而如果一个孩子吃完饭出去玩,看见街边卖糖葫芦的,虽然不饿,可他还是想吃,他就会回家要钱,这时候他行为的动力就属于趋向需要。

趋向需要是满足对某事物渴望的需要,这就包含一个前提,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对象,而且我们对这个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孩子出门没见到卖糖葫芦的,他就不会想吃,如果他不知道糖葫芦是什么,那么即使见到了他也不会想吃。所以趋向需要有一个认知前提,我们一定是对具体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想要它的渴望。因此,认知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趋向需要的发展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有些人的生活却单调乏味,因为有些人根本不知道那些多姿多彩的生活是什么,整个生活系统通来来回回就那一套,怎么会不单调呢?

而回避需要就没有这种前提。不管你知不知道饿是怎么一回事,只要你两顿饭不吃,你就一定会饿。也就是说,只要环境发生变化该产生的回避需要一定会产生。由于没有门槛,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行为的动力来源都是回避需要。在一个人的发展初期,由于知识不充足,能产生的趋向需要很少。而我们的目的是使我们产生特定的行为,那么这些行为的动力来源只能是回避需要。所以在习惯培养的初期,利用好我们的回避需要是关键。

下面以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的"拖延症"为例进行分析。

如果这名学生像牛顿、罗素一样对科学研究特别有兴趣,认为做科研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那么他会有相应的趋向需要,写论文对他来说是像吃饭一样理所应当的事情,说不定早写过很多篇了,也就不存在什么拖延不拖延。而如果他没有搞科研的兴趣与志向,也不具备写论文相应的技能,那么很可能写论文这件事对他来说是相当困难、相当麻烦的一件事。困难,麻烦,还有"必须"按时完成的压力,都使他产生了相应的回避需要。而此时若是能够沉浸在其他不那么困难、麻烦、有压力的事情里,那么他就会回避了这些困难和麻烦,这是可以满足他的回避需要的。现在的情况是,他没有任何需要指向"写论文"这个行为,相反,他有很多回避需要指向"不写论文"的行为,所以他不会写,因为没动力。从外在表现上看,人们就会认为他在"拖延"。

可只要论文没写完,压力就一直存在,而且与日俱增。在临近截止日期的某一刻,这种"没写论文,不能毕业"的压力产生的回避需要变得比其他任何需要都强烈,这个时候只要他没在写论文,这种回避需要就一直存在,那么沉浸其他行为就不会再收到以前的效果了。在这种回避需要的支持下,他就变得极其高效,就连吃饭他都觉得耽误事。这就是所谓的"不见棺材不落泪","人不到逼不得已,就什么也不会做"。

像读书健身、戒烟戒酒这种习惯的培养,很多时候不是做起来有多难,而是根本不会去做,要是真做起来的话,是个人都能做好。这种例子简直数不胜数。比如我爹,之前怎么说都没用,肺一出毛病,烟立刻戒了,胃一出毛病,酒立刻戒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拖延者把更多精力消耗在了对发展无意义的事上。最后的爆发看起来似乎很厉害——我用这么一点时间就能把事做完;实际上是任务比较简单。大学的毕业论文说是论文,其实只要你别太过分,写的东西看起来有点论文的样子,老师都会给你过的。如果要是真正科研水平的论文,别说十天半个月,给你十个十天半个月你也写不出来。而如果我们了解需要的运作机制,让我们一开始就拿出这样的工作效率来,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何愁不能成为想成为的人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还能看到,同一时间,人的行为主要受一种需要的支配,我们称它为主导需要。这不是说其他需要就不存在了。实际上各个需要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谁获胜谁就成为主导需要,使人产生行为来满足它,等它得到满足或者部分满足,它的竞争力就会下降,又会有新的需要取代它。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需要分成几个等级,他认为需要的满足是从下至上的,只有下面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上面的需要才会产生。这样理解显然是有问题的。它不能解释革命者为什么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也不能解释饥荒年代父母为什么把唯一的粮食留给孩子。所以,主导需要的出现不是按自下而上的固定顺序,而是优胜略汰的竞争,哪个的程度最深,哪个就成为主导需要。在革命者的需要系统中,避免饥饿的需要永远不会比实现理想的需要的程度深;在父母的需要系统中,避免饥饿的需要也永远不会比保护孩子生命的需要的程度深。

理解需要是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练习理解生活中的需要了。怎么练呢?把握住两个问题:是趋向还是回避?趋向/回避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因为工作上的找一位同事帮忙,她那位同事态度不好,一直推三阻四的,最后甚至翻了她一个白眼,告诉她做不了。而她看到人家翻白眼整个人都呆住了,临走还傻傻地说了一声"谢谢",然后一整天都心情不好,憋了一肚子气,下班了找我诉苦。

先分析她被人翻白眼的时候还说"谢谢",这个行为背后的需要。趋向还是回避?这个很好判断,肯定不是趋向,因为她没有任何想要的,不是出于渴望什么才这样说。所以很可能是回避。

那么回避什么呢?我问她你为什么不怼回去,反而说谢谢。她说她不想闹矛盾,每天在一起上班,闹太僵了不好。也就是说她想回避冲突。看起来似乎是这样,不过我们要理解她这里的"回避冲突"是指避免产生冲突,也就是说避免不好的事发生。而我们回避需要的定义是回避某些不好的感觉的需要,这里回避的是已经有的不好的感觉,而不是避免不好的事发生。

就此提出一个当下原则,只要不是现在发生的,就对人没有直接影响。就是说过去和未来是无法直接对人产生影响的,而且我们也无法对过去和未来进行操作。比如说人一定会死,可只要我们不想它,不怕它,死亡就不会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能影响我们的,不是死亡这件事,而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未来也不能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或者担忧;同样,过去也不能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和态度。为什么要遵守这个原则呢?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我们没办法穿越回去改变它,而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和态度,这是可以操作的;未来同理。

那么我这个朋友所回避的就不是未来的冲突,而是对未来冲突的担忧。而且不仅如此,实际上她那个同事对她翻白眼的时候,冲突已经发生了,她的自尊已经受到了挑战,这使她感到不安全。为了回避这种不安,她把自己变成一只驯服的绵羊,从而减少对方对她的侵害。很多人被长辈或者上司斥责的时候都会说话声音变小,唯唯诺诺,展现出这种顺从。

而当她不在面对那位同事的时候,这个冲突就没有了,由冲突产生的不安也就没那么强烈了。这个时候她才感受到尊严受到了伤害,回避这种"没有自尊"的感觉的需要就成了主导需要。在这个动力支持下,她才找我聊天,寻求帮助和支持。这还是回避需要。

那么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应对更好呢?如果是我,肯定当场怼回去了。可就像我朋友说的,她不是我,她没那么厉害,她不知道怎么怼回去,如果处理不好,两个人掐起来,那以后工作就别想顺心了。这时候,我们首先要确保安全,我们要确定和对方讲道理是没有危险的。老百姓和封建社会的地主官僚,儿童和父母,都是没办法讲道理的。我们的综合实力不弱于对方,我们才有资格跟对方讲道理,才有底气和对方发生冲突。如果像前面两种情况那样,对方可以完全掌控我们的生活,又摆明了不讲道理,这时候装绵羊避免冲突,偷偷发展实力是最佳策略。那些唯唯诺诺的性格特征,八成小时候和父母的交往中培养出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确保安全,我们就可以尝试和对方讲道理了。怎么讲都行,只要你讲就行。也别想着让对方领会到错误,向你道歉。不需要,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做不到。不管结果怎样都无所谓,只要我们能够和对方讲道理,能够直面冲突,不再装绵羊,就已经达到目的了。我们已经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了,这已经说明我们的尊严不是可以随便践踏的,改变已经发生了。

如果她这么做,那么她就是出于对尊严的渴望,而不是对“没有尊严”的回避,这时候就是一种趋向需要。

写到这里,我的工作基本上就完了,而你们的工作也要开始了。一开始我们就说,行动产生变化。到现在,我为了写这个,查资料,总结整理,码字修改,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行动,而你们呢,只是坐在那里读。这点行动对于你们想要的“成为想成为的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你看完之后没有产生任何行动,那么我写的这个就变成了“帮你看我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所以你们要聪明一点,看完文章要观察一下它引导你产生了哪些思考,激发了你的哪些行为,使你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才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然后就要做练习了,由于是开篇,这章的练习很简单。就是仿照我给的两个例子分析自己生活遇到的行为。自己一个人分析可以,和朋友一起讨论更好,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分析贴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那就再好不过。你分析多少实例无所谓,只要你能学会这种分析方法就行。

具体怎么做练习我就不说了,这事儿和我爹戒酒一样,困难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做不做。

如果你看完不打算做练习,这也合情合理,说明你没有这个需要,那就该干啥干啥去,不要有压力,等啥时候有需要了再回来做。

可如果你不具备被这种对需要的分析能力,我建议你不要看后面的章节。这就和看电影前被剧透一样,会极大的损害作品的价值。你看我写的东西,既不文辞优美,又不像故事一样吸引人,也起不到任何煽情效果,就指望能够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产生一些行为,得到一些变化。如果你把这个最重要的东西跳过去了,我写这东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建议那些想往后看,又不想做练习的读者,最好克制一下,先不要看后面的,啥时候想做练习了啥时候再回来看。如果忘了这事的话也不可惜,说明它对你没多少价值,还能节约点时间呢。

如果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做练习的读者,可以分析下面的例子。

现在我们看一下我朋友那位同事的视角。上午开会刚被老板骂,然后就有一位同事找他帮忙,这同事又啥也不懂,一直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很多要求根本没办法实现,弄来弄去,弄得他都烦了,他就翻了了一个白眼,告诉她这东西根本没法弄。中午去公园散了会儿步,心情好多了,想起上午的时候自己态度不好,主动找她道了歉。

请参照文中的例子,分析翻白眼和道歉两个行为背后的需要。

最后,希望做完练习的朋友到评论区给反馈,这对后面章节的创作非常重要,谢谢。

一些练习,帮你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一)

相关文章

  • 一些练习,帮你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一)

    (一)动力的来源——需要 几天前我对一个朋友说,我教你点东西吧,只要是我会的,你想学啥,我都教你。她想了想说,我就...

  • 练习,练习,练习

    练习练习练习,我又来了。也唯有练习,练习,练习,我才可以进步,才可以得到成长,才可以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给大家分享...

  • 想只是. 成为自己

    我想成为自己 曾经有人问我想要什么 我说 我想要自由 后来我又说 我想要独立 现在我才明白 我想要成为我自己 只是...

  • 22/365 为写作赋予的意义

    写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想明白”的过程。不要想着成为一个作家,只想着让写作帮你看清楚、想明白或许能够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 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要成为别人想让你成为的人

    01.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要成为别人眼中想让你成为的人。 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不要成为别人想要...

  • 想让自己成为自己

    2018/10/15 星期一 阴 也不知是怎么了,脑子里一天到晚都在胡思乱想,这大抵不是我理想中的...

  • 让生命不再迷茫

    想今生成为佛,就放下一切;想今生成为人,就拾起一些;想今生成为鬼,就不舍一切。 ...

  • 你练习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你练习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你练习抱怨,就会成为抱怨, 你练习喜悦,就会成为喜悦, 你练习受害,就会成为受害者, ...

  • 我想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想躺在床上赚钱, 不过感觉可能性不大。哈哈哈哈 所以我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完成我的目标。 我要持续健身,持续学习...

  • 专注+冥想-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章里面要说的就是下面这个过程 专注--冥想--”空“意识--潜意识--实现目标。 废话:自己最近的近况(可跳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些练习,帮你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xc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