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启钤:被遗忘的民国建筑大师

朱启钤:被遗忘的民国建筑大师

作者: 明珠爱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3-02-19 22:59 被阅读0次

民国时期,人才频出,星光灿烂。一提到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不可否认,这一对才子佳人,珠联璧合,在中国建筑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

而有一个人,却鲜为人知,他是在梁思成、林徽因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成为一代建筑学大师之前,就已经很有造诣,他被梁思成称为恩师。

在梁思成、林徽因之前,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朱启钤先生,1872年出生在河南信阳,196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在那个年代,92岁是相当高寿了,几乎跨越了1个世纪。

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5个历史时期,历任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国政府3朝政府的官僚要员。

他是近代城市建设的先驱,改造北京古城第一人朱启钤先生;他成立营造学社,研究历代古建筑,广纳贤才,为推动中国建筑学作出贡献;他既是建筑师,也是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寻朱启钤的世界,了解他的一生,是如何和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民国初年曾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

01  改造北京旧城:修旧如旧,保护胜迹

看到今日北京的繁华,交通顺畅,人们很难想象北京旧城的模样。早年的北京,因为有皇城,道路交通诸多不便,需要绕道行走。

而提起改造北京旧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梁思成,而事实上,朱启钤才是改造北京古城的第一人,他是应该被世人所铭记的。

朱启钤曾祖父朱世熙历任多地知县,外祖傅寿彤为咸丰三年进士,两位姨丈黄国瑾、瞿鸿禨以及岳丈陈远济也都是出身名门,所以,朱启钤可谓名门之后。

儿时的耳濡目染早已在朱启钤先生的心中埋下种子,幼时寄养在外祖父家的他,见过外祖父家的宋锦书画,母亲常常把宋锦碎片制成香囊,成年以后饱含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在实业和文化事业中开出“美丽的花朵”,绘就大好蓝图。

光绪十七年,朱启钤的瞿鸿禨出任四川学政,命朱启钤跟随历练,从此朱启钤开始了宦途生涯。从负责工程的小官做起,凭借远超于常人的勤奋,做到了京城要员。

朱启钤为官生涯,不仅有能力,还有魄力。民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交通部部长和内务总长,他把北京的市政建设、老百姓的交通之事放在首位。

受到袁世凯的支持,朱启钤开始了一系列改造北京的动作,先是拆千步廊为天安门广场,拆皇城城垣,打通长安街南北方向交通要道,修建环城铁路,大大地造福了北京市民。

如何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又不破坏原来的风貌呢?抗日战争期间,朱启钤担心战争破坏北京古建筑,提出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

如今,“修旧如旧”仍然是文物保护和修复工程中使用的重要原则。

朱启钤的另一重大举措是开放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的前身是社稷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的场所,百姓是不允许入内的。

朱启钤担任交通总长之时,巡查坛内情况,经过勘察,和北京其他风景名胜比较,发现社稷坛是城中建造公园的首选之地。

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已无财力支持,朱启钤便组织人员筹集资金并向社会募捐,最终中山公园得以建成并且向百姓开放。

难能可贵的是,工程只对外坛进行改造,对内坛并未破坏,甚至连明初栽植的多棵古柏,也一并受到妥善保护。

朱启钤着手的一系列改造,打破了原有的北京城市格局,修旧如旧,保护名胜古迹,在当时可谓一项伟大创举,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

02  成立营造学社:再放故书,博征名将

提起建筑,业内不得不说到营造学社,他是中国私人兴办、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朱启钤先生是营造学社的创始人。

1917年,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手抄本的《营造法式》,一向对古代建筑有着迷一样兴趣的他,如获至宝。

虽然发现了“宝藏”,但是在当年,却没有人能读懂这本“天书”。

为什么这本书被成为是“宝藏”呢?因为它是我国古代仅存的一部较为完整的建筑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让后辈们在古代建筑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宫廷、府邸等建筑文化提供了一个了解的信息渠道。

1097年,建过宫殿和多个王府府邸的李诫开始着手修编《营造法式》的工作,凭着多年的建筑经验,参考了大量的史书文献,以及向民间工匠门“取经”,李诫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终于编成这部造福后人的建筑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营造法式》。

1925年,朱启钤开始筹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学社”,1929年正式开展工作,组织对《营造法式》进行专门研究。

他以清代建筑研究为起点,以民间工匠为师、参照实物和历史文献,开启了对整个中国营造学体系和文化背景的探寻之路。

同年,梁启超将《营造法式》寄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随之寄去的还有一封信,信中提到:“思成、徽因,俾永宝之”,寥寥数语对梁思成和林徽因未来探寻古建筑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中国总领事馆成婚,选了3月21日,也是因为《营造法式》作者、宋代建筑大师李诫墓碑上刻上的日期。

之后,他们还为自己的儿子取名“梁从诫”,意思是“师从李诫”,寄予厚望,可见这本书对他们来说的重要性。

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学成归国,朱启钤便立即成立“营造学社”,他聘请梁思成为法式部主任,并安排梁思成着手测绘工作。

朱启钤创立的“营造学社”开启了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代田野调查。此后数年,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成员深入华北、华中、东北以及西南、浙江等地,走过11个省、190个县市,调查古建筑文物2738座。

有一年天津遭遇水灾,营造学社寄存在天津银行库里的所有调查测绘资料都被水浸湿了。朱启钤等人把它们一页页晒干,裱在坐标纸上。

因底片已毁,朱启钤就将过去洗印的照片一一翻拍,并选出最重要的一批古建筑图片加印两套,分别寄给成员梁思成和刘郭桢。

此时,朱启钤已经穷困到需要靠变卖家产、收藏来讨生活。

也是在那个时候,梁思成在微弱的菜油灯下,完成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参考的就是朱启钤先生寄过来的资料。

不得不感叹:多么有理想的学者啊,多么令人感动的举动。他们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的贡献不可估量。

03  记录建筑文化:研究孤本,传承精神

朱启钤不仅是工程的实业家、古建的探索者,也是一名文化的记录者,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前面提到,朱启钤先生出身名门之后,出了家族环境的熏陶,他自身从小敏而好学,勤奋踏实,为官期间,他就对北京城内的宫殿、苑囿、城阙等遗址或建筑物一一“周览而谨识之”,还经常和工匠师傅门交流,从他们口中学习,此外他还认真专研建筑类古籍,从书籍中获取智慧。

如果说朱启钤先生在城市改造、古建筑修复方面的实践是保护建筑遗产的直接行动,那么他对“营造学”的研究以及“营造学社”的创立,就是保护建筑遗产的间接行动,推动了中国建筑史学、设计史学以及工艺美术史学的发展和传承。

朱启钤说:“中国之营造学,在历史上,在美术上,皆有历劫不磨的价值,方今世界大同,物质演进,滋事体大,非依科学之眼光,做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亟欲唤起并世贤哲共同研究。

启钤无似,年事日增,深惧文物沦胥,传世渐替……”

他是立下了很大的志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通过创立“营造学社”,沟通工匠、学者,改变“道器分涂”的旧传统,提出了新思路,推动了建筑史的改革新发展。

1932年,梁思成在给“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至上海的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的信里强调:“你们的业是什么,你们的业就是建筑师的业,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地问题。

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你们创造力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建筑’,不只是建筑,我们换一句话,可以说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

朱启钤先生对建筑史学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之精神,不仅影响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及“营造学社”的成员,也打动了周恩来总理。

解放前夕,朱启钤对共产党不太了解,从居住了几十年的北京搬到上海。解放后,朱启钤的外孙章文晋夫妇准备从北京去上海探亲。

周恩来得知后,把他们叫过去,说:“朱启钤是个实业家、建筑学家,他可以为新中国服务。请你们转告他,人民政府欢迎他回到北京来。”不久之后,朱启钤便又回到北京。

回京后,周恩来对朱老也是特别关心,安排他出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后又安排他为北京市和全国政协委员。因为朱老对古建筑素有研究,又让他兼任古代修整所的顾问。

1962年,朱启钤九旬寿辰之日,周恩来还送去花篮,并在政协小礼堂为朱老举办小型寿宴。

如果没有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会怎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学的研究,又会怎样呢?

一代建筑大匠的诞生,是这个时代的福气,一代建筑巨星的陨落,也是这个时代的损失。


END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一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每个人都是明珠

我热爱写作,加入了【007行动】这个全球最大的写作社群,今天是我在简书上日更第280天。

相关文章

  • 朱启钤编修的《紫江朱氏家乘》

    转载▼ 分类:草堂话谱 贵州开州《紫江朱氏家乘》包括以下几种:紫江朱氏家乘五卷(第五卷为《先世遗文》)、听自然斋铁...

  • 这位双腿残疾的民国武训,靠算命办起了最早的女子学校

    龙岩章启贤:从双腿残疾的算命先生,到民国武训、女权先锋 历史上有许多人物事件不该被忽略遗忘,但总是被忽略遗忘,就比...

  • 海淀的故事【100】 龙剑堂

    海淀的故事【100】 龙剑堂 小留流第199篇 据“朱启钤”【样式雷考】:雷景修所撰【雷氏支谱世系图录】边栏刊有...

  • 同乐楼

    老建筑同乐楼见证了昔日的繁荣,却在发展的浪潮中渐渐被遗忘。 这座楼在民国期间,有一位陈氏家族的商人,看中了...

  • 读《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八)最后的一次古建调查

    02 最后的一次古建调查(下) 朱启钤将学社资料从天津取出来后,发现资料已经完全泡毁,但他仍找人精心整理,将一些重...

  • 民国那些被遗忘的前妻!

    民国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自由思想萌发、才子佳人辈出的年代。鲁迅、徐志摩、郁达夫等一大批进步人士应运而生,与此...

  • 钤朱留香佛像印

    前些年,我第一次拿小楷心经习作去见老师。自以为很有晋人笔意,还盖了自己刻的一方佛像印,估计老师会给一个点赞。不料老...

  • 《哲匠录》:史料中的历代哲匠名录

    哲匠的释义之一是指具有高明技术的工匠。《哲匠录》正是一本辑录中国古代技术高超的工匠的书籍,由朱启钤从浩如烟海的史书...

  • 孟子——被遗忘的儒学大师

    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伟人,一些大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记住的仅仅是一个名字,而非大师本身。在这些我们记住名字却不知其人的...

  • 2018-04-05

    民国.包浆醇厚“陈洪绶”款《悟道》沙金描金文房牌匾 规格:长93厘米,宽54厘米。 年限:民国 品相等级:全品 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启钤:被遗忘的民国建筑大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yw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