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来襄阳一定要去的地方

来襄阳一定要去的地方

作者: 解忧旅行铺 | 来源:发表于2020-12-23 18:03 被阅读0次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襄阳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古隆中——广德寺——夫人城——襄阳古城

1. 古隆中

襄阳郊外约15公里的隆中风景区,是传说中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务农的隐居地,这里也是“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的发生地。襄阳隆中和河南南阳一直在争夺“诸葛躬耕之地”的称号,作为普通游客不用太在意这些,毕竟两地为了这个称号已经争夺了几百年了,而隆中风景区内的所有建筑也是近年人工重建的。

从襄阳市区出发,约40分钟可以到隆中风景区,景区不大,可以根据区内的指示图步行浏览整个景区。在景区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三门石坊,正中雕刻着“古隆中”三个大字。走过牌坊你能看到一块农田,据说这是当年诸葛亮“躬耕”的那块农田。距离农田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座茅草屋,那就是茅庐,是刘备当年“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

这间茅庐前是一个小院子,当你进入茅庐后,映入眼帘的是正面墙上悬挂的陈寿(《三国志》作者)的“隆中对”木刻匾额,侧面的书案旁,诸葛亮和刘备的塑像栩栩如生。茅庐附近建有武侯祠,在祠中的大堂内端坐着诸葛亮的雕像,在祠中还有很多蜡像,再现了当时诸葛亮的一些生活场景:读书、躬耕、交友等。武侯祠边上就是三顾堂,是为了“三顾茅庐”而修建的,里面也有塑像,展示了刘备和诸葛亮谈论天下大事的场景。

风景区内还有古柏亭、隆中书院等小景点,可以一并游玩。还可以登上景区内的滕王阁,在这里俯瞰四周,苍翠的小山环抱着古隆中,一派田园风光。

2. 广德寺

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位于襄阳市城西13公里处,寺院与古隆中风景区毗邻,寺内古木参天,寺外碧水环绕,环境幽雅宜人,被清朝康熙皇帝赐封为“护法尊”的古银杏树干年不衰,枝叶茂盛。寺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是鄂西北著名古刹,湖北省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十方丛林。

广德寺南北长250米,东西长180米,护寺河长达1000余米。主要建筑有皇禅师石塔、东山门、南山门、天王殿、伽蓝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多宝佛塔、厢房、配房和跨院等,共有房屋127间。由于“文革”十年浩劫,广德寺大部分殿宇被当作“四旧”拆毁,到1978年,只有天王殿、藏经楼、多宝佛塔、部分厢房存在。

多宝佛塔始建于明弘治七年,砖石仿木结构,由塔座及塔峰两部分组成,塔座高7米,塔身高约10米。主塔四周另有四座六角形砖塔,塔身共嵌有48尊石雕佛像,故称多宝佛塔。

3. 夫人城

夫人城位于巍峨雄壮的襄阳城西北角,是与襄阳城紧紧相联的一座城外城。城墙高6米有余,周长约100米。城墙朝北的一方正中嵌有大型石匾,上书“夫人城”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城墙下边有一碑刻。这城墙上的匾和下边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

当年襄阳激战,守将朱序的母亲见儿子忙于全面防务,便亲自登城巡视,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势险要,必先受敌,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夜以继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敌军攻破,守城将士移驻新城继续战斗,保住了襄阳城。后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有功,就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如今夫人城作为襄阳城的子城,供人观赏。

4. 襄阳古城

襄阳古城,位于襄阳市的襄城区,汉江从襄阳市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城区(汉江南岸)和樊城区(汉江北岸)。襄阳古城的南、北、东三面环水,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军事重地,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这也是一座充满历史故事的城池,《三国演义》中有三十一个章回里出现过襄阳城、《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很多情节也发生在襄阳古城。准备去古城游玩的游客,不妨去之前瞄瞄这些小说,这样游玩时会更有趣味。

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现存城墙基本上是于明代所建,外面砌有城砖,里面用土夯筑。如今的襄阳古城以临江的北城墙保护最好,东城墙的阳春门、西城墙的西成门、南城墙的文昌门已毁,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双层防御体系。

古城的临江门,直接面对着汉江,建议游客从北门进入襄阳古城。穿过古城,是一条约300米的步行街,青石板的街道两边,是一幢幢仿古建筑,绝大部分是售卖纪念品和餐馆。这里的纪念品以“孔明扇”最为出名。因为襄阳与河南省南部接壤,所以这里的饮食与河南比较接近,面食比较多,口味偏重。

沿着步行街,一直向南走,就可以到达古城的昭明台。昭明台位于古城的中央北街,高大巍峨,原本是为了纪念梁朝(公元502年)的昭明太子而建造的,如今的昭明台是近年来重修的,昭明台内有免费的襄阳博物馆,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去转转。

从北门(临江门)至昭明台的步行街,是古城的精华所在。北门前有一个广场,晚上这里人气很旺,有时市民会在这里点燃一盏盏孔明灯,在夜空中徐徐而上。你也可以晚上来到这里,吹吹江风,看看灯光照耀的古城墙。

古城内值得一去的景点有仲宣楼、绿影壁等。古城东南角的仲宣楼,是纪念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楼宇,这也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楼内可以看到很多碑刻。绿影壁位于古城内的襄阳王府前,是明代襄王府门前的照壁,上面的龙纹石刻非常精美,是国内罕见的大型石刻龙壁。

在襄阳古城北门的汉江对岸,就是樊城区,有纪念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米公祠,可以一并游玩。

Day 2 襄阳古城——襄阳米公祠

襄阳米公祠

米公祠始建于元朝,原名米家庵,是纪念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画家米芾的祠宇。米芾能诗文、擅书画、与蔡襄、苏轼、黄庭坚一起并称“宋四大家”,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这座祠宇,先后经过多次扩建、重建,形成了今天庭院深深、碑石林立的景象。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殿堂里陈列着大量宋四大家的墨迹和石刻。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楼阁错落其中,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很是怡人。拜殿及宝晋斋内悬挂着很多匾额、楹联,都是后人的题词,廊壁上陈列有一百多块米芾、黄庭坚、赵子昂、蔡襄等人的书法石刻,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襄阳的风俗民情哦

襄阳火炮

襄阳火炮也叫“襄阳打火炮”“襄阳锣鼓”。由小鼓、边鼓、大锣、大钹、勾锣、小锣、占子(麻叶锣)、长号八件乐器相互配合,敲打成乐。据了解,火炮锣鼓亦称“叫头”,有“得胜鼓”“新七锤”“花七锤”“写书”“背马”“一五七”“双打岔”“凤凰点头”“跑滩”等曲牌。襄阳火炮多于春节及喜庆节日时表演。

  名称来源

  现在许多人都搞不明白,为啥别的地方叫打鼓襄阳却偏偏叫打火炮呢?据从事多年襄阳民间文化工作的宋古谋老人介绍,起名“打火炮”可能是因为襄阳火炮曾经用于军事战斗,而这种鼓又打得激烈、火爆,声似放火炮,故名“打火炮”。

  表演形式

  打火炮表演人员一般需5-6人,器具有大锣、小鼓、钹、狗锣、马锣(又称甩锣)。据原襄阳县文化馆1983年编印的《襄阳民歌》记载,在过去,农民利用农闲或节日结成班子打火炮唱花鼓戏。他们主要用一种“四六句(即对偶句),穿插喜庆内容的歌词,挨家挨户地唱,以迎得主人的欢喜,讨来一些粮食和银钱。后来,这些歌词被广泛应用到民间舞蹈如踩高跷、划旱船等,襄阳花鼓戏就是在打火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

  音乐特点

  和外地的民间锣鼓只打不唱相比,襄阳打火炮有所不同,它不仅比外地多了狗锣、马锣,而且多用小鼓(外地多用大鼓并有腰鼓);外地表演时3-5人,多则达几十甚至上百人,场面壮观,气势大,但襄阳打火炮一般由5-6人表演,多者10-15人。襄阳打火炮虽说表演的人少,可它表演时气势、动作、唱腔却有独特的魅力。

  流行程度

  据襄阳区群艺馆姚金全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打火炮十分流行,有“村村有火炮,人人爱火炮”之说。宋古谋回忆:“当年襄阳打火炮十分流行,拜年、送军、报喜、红白喜事等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小时候我老家朱集罗庄村郝余家有支火炮队,每次只要锣鼓一响,我就会去看、去听。”

  发展现状

  如今,令人惋惜的是,襄阳打火炮几近失传。目前,襄阳火炮曾盛行的襄阳区朱集镇或东津镇等地仅存的火炮艺人以古稀老年人居多,几乎没有年轻人。襄阳火炮的表演套路已不完整,许多唱词已经失传,现存唱词过于陈旧,急需创新。

老河口木版年画

      被誉为“南派”木版年画传人的老河口陈义文先生创作的木版年画,先后参加1986年“湖北民间艺术展览”和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有3幅作品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国展出,有1幅作品被选入湖北版初中美术教材,大量作品被许多省级博物馆收藏。

    陈义文木版年画除色彩浓艳丰富之外,还有线条精细致密繁复、表现细致的特征。因其作品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地方民间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气息,它所体现的原本意义上的历史价值是其他任何一个门派的年画所不具备的,也是无法取代的。

    老河口“陈义文巷”的门牌是黑底金字,用行楷写成。临街的窗户也统一换成了年画样的红色雕花窗户,有着浓郁的民俗风味。幽深的小巷,石砌的圆拱门,紧凑宁静的小院落。陈义文在老河口的这个小院子里居住了几十年,也和木版年画结缘了几十年。

    陈义文祖籍河南社旗,祖父陈福兴早年跟一个叫“王哈蟆”的人学艺。在清朝末年流浪于湖北各地,以画坊雕版为生。他14岁的时候就跟父亲陈国卿学习木版年画的雕刻技艺,在民间,这被称为门弟师,意为长辈直接带的徒弟。经过父亲身传口授,16岁的陈义文出师卖艺。在当时颇为繁荣的老河口胡德俊开设的一家名为“松昌福”作坊里面作工,以后又开设专门的门神铺并在老河口安家。解放后,由于政治原因,老人1放下刻刀,到雕刻社刻过图章,乐器厂作过乐器。后来工艺厂倒闭,老人放下刻刀,回家养老赋闲。职称是中级工艺美术师。

    陈义文刻的木版年画,继承了“南派”艺术真传,画风纯朴,表现细腻,色彩浓艳丰富。陈氏木版年画种类繁多,从画幅上分中堂、贡笺、门神、神像、历画、喜画等二十多种。题材非常广泛,多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风民俗,如表现吉祥喜庆的“麒麟送子”“福寿双全”“百寿图”“百年好合”等;表现人康宅安、驱邪降福的有“钟馗”“秦叔宝”“关公”等;表现民俗中吉祥如意的有“观音送子”“五子登科”“一团和气”等等。除擅长传统木版年画外,陈义文还擅长金石篆刻、工艺雕刻等。

    新中国成立后,陈义文在老河口市安家落户,随后进美术厂当了一名雕刻工。“文革”中,木版年画被打成“牛鬼蛇神”,禁止印刷。陈义文历经千辛万苦,和父亲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几十块雕版、资料藏进废弃的木材堆里。私下里,陈义文也没把“活计”撂下,还是坚持练习雕刻技艺。从而将南派木版年画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保存下来。

    陈义文先生创作的木版年画,先后参加了1986年“湖北民间艺术展览”、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和2007年的“八艺节”,有3幅作品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国展出,有1幅作品被选入湖北版初中美术教材,大量作品被许多省级博物馆收藏。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美术类只有老河口市木版年画。

    年画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形式,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逐渐走向衰落。而陈义文老人一生锲而不舍紧握着他的雕刀,演绎了一曲“木板年华”。

赶象

“赶象”,又名“大象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广场民间艺术。

  据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编修的《宜城县志》记载,最迟在清朝的后期,“赶象”舞蹈就盛行在宜城汉水以东的低山丘陵地区。然而根据当地有关“赶象”舞起源的传说,该舞形成的历史应上推至春秋晚期。

  传说春秋晚期,南方某诸侯小国国王派遣了几位使臣赶着大象,驮着珊瑚、珍珠、宝石等贡品,前往楚国国都(今宜城市南7.5公里处的楚皇城古城址)觐见楚昭王。当他们行至今宜城境内的汉水东岸一个叫十里坪(今象鼻山)的地方时,天色已晚,不能渡汉水,便在此住下休息。不料一早醒来,使臣们发现大象连同所驮之物不知去向,杳无踪影。如此一来,吓的使臣们大惊失色,连忙在十里坪一带寻找。一连找了好几天,仍一无所获,导致使臣们忧思成疾,终日颠狂,即便在寻找大象的路上也不停地学着大象的动作。即使这样,使臣们仍然没有找着大象的踪迹。又过了几天后的一天清早,使臣们醒来后睁开双眼感觉到他们所在的十里坪突然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一夜之间,十里坪竟变成了一座酷似大象的山。他们认为这座山就是他们失踪的大象变成的。于是便惊喜若狂,奔走相告,呼唤四乡里的百姓前来观看。使臣们告诉观看的百姓,说这座山就是我们失踪的大象变的,这是天意。至此,十里坪便更名为象鼻山。

  大象失踪的原因找到了,它变成了山。但使臣们的出使任务却还没有完成。为了不辱使命,使臣们便想办法找当地百姓要来竹子和布匹编制成大象的头和象身子的外皮,一路由两个人披戴,装扮成大象西渡汉水,来到楚国国都,向楚昭王禀告了他们一路的经历和大象与贡品失踪的情景,并摹仿大象的姿态、动作表演了象舞。如此一来,乐得楚国满朝文武无不拍手叫好。楚昭王不仅没有责怪使臣们,还当即传旨,号令楚国上下皆习象舞。从此,象舞便在今宜城境内流传开来。

  1989年,考古人员在汉水东岸的宜城流水镇黄冲村出土了一件亚洲象牙的化石。据湖北省从事旧石器时1古的专家鉴定此化石距今大约有10万年左右。可见,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今宜城市一带是有大象的生存繁衍。

  《国语·楚语上》中有“巴浦之犀、嫠、兕、象,其可尽乎”的记载。由此透露出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游曾是多象之地的信息。联系到《山海经·中山经》“岷山,江水出焉……其兽多犀、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和《楚辞·天问》“有蛇吞象,厥大何如?”的记载,具体解释尽管有所不同,但大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应是一致的,即古代的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都曾是产象之地。这也证明古代宜城是产象的。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昭王十一年,即公元前506年冬,逃到吴国去的楚国将军伍子胥为报楚王的杀父杀兄之仇,带领吴、蔡、唐三国组成的联军攻打楚国。三国联军很快就攻打到楚国郢都(今宜城的楚皇城古城址)城下,楚昭王带着妹妹季芊和随侍畀我、尹固逃出了郢都。正当他们一行涉渡睢水(今宜城境内的蛮河)时,眼看联军就要追赶上来,楚昭王就命尹固在象的尾巴上拴上点燃的火把,然后再驱赶象群奔向联军的阵营,使联军大乱,楚昭王赢得了出逃的时间,最后逃到了汉水以东的随国(今随州市)。用大象作战,它充分说明象的数量不少,应是数以十计,甚至是百计,而且还需不断地补充象源,进而证明,象不应是外地所贡之物,或是从外地引进之物,应是当地所产之物。

  大象成为战象,这在将战争与祭祀视为国之大事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必定会受到人们的尊崇和喜爱。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对大象是何等的尊崇和喜爱了,他们在一定的场合下模仿大象的姿态,表现大象的雄状和憨态可掬,与大象在一起表演娱乐,应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这种娱乐表演是如何流入民间,成为广场艺术,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也无据可考。但我们推测可能是因“象”与“祥”谐音,“象”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崇拜的“吉祥”之物,它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日子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跳象舞便是人们对这种向往和追求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赶象舞最初由四个男子表演,即一人牵象,一人赶象,两人扮象。牵象与赶象都扮成外国使臣模样。到了清代,增加两人扮成金童玉女,各持一杆灯笼。道具也有了新的发展,用竹篾、布制成象头,用空心竹管制成象的鼻子,并在竹管内插进一根用布条和棉花缠成疙瘩的木棒,舞时抽动木棒便吸水,推动木棒便可喷水(现又改用橡皮管或塑料管)。每当新春佳节到来和喜庆活动、丰收之后,乡间就表演赶象舞,表演者走村串户,沿途爆竹不绝。每到一家门前,这家人便拎出一桶水让大象把水吸足了,然后朝观看的人群喷出,这意味着喷洒吉祥。

  赶象舞的舞蹈主要是模拟大象的神态动作。以“象摆鼻”、“象走步”、“顺抬腿”等动作贯穿始终,构成它刚健有力、诙谐可爱的风格。金童玉女手持灯笼以圆场、造型为主,伴以辅助性动作。

  近些年来,宜城市花鼓戏剧团将赶象舞搬上了舞台,并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在襄樊市举办的舞龙舞狮大赛暨民间艺术展演上进行了表演,分别获得优秀奖和一等奖。

赶象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哦,大家记得关注我呀

相关文章

  • 来襄阳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襄阳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古隆中——广德寺——夫人城——襄阳古城...

  • 来宣城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宣城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中心以北5公里...

  • 来蚌埠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蚌埠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张公山公园——蚌埠海贝海洋公园——古名...

  • 来亳州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亳州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啊 Day 1 亳州博物馆——魏武祠——魏武广场 1....

  • 来池州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池州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啊 Day 1 祁门牯牛降——百丈崖——秋浦河景区 1...

  • 来宿迁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宿迁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皂河古镇——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1.皂河...

  • 来泸州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泸州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泸州老窖旅游区——张坝桂园林 1.泸州...

  • 来湖州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湖州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啊 Day 1 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历史悠久,河流穿镇而...

  • 来金华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金华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诸葛八卦村——横店影视城 1.诸葛八卦...

  • 来徐州一定要去的地方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徐州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 Day 1 徐州博物馆——云龙山——云龙湖旅游景区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襄阳一定要去的地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by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