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
浅析当代人的信仰与信息论世界观的构建

浅析当代人的信仰与信息论世界观的构建

作者: zifangsky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10:42 被阅读20次

    引言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我博客留言:


    留言

    这种形式逻辑言论咋一看具有一定道理,可以迷惑不少人。其实质却是对人的意识、对信仰、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仍是较为浅薄,没有深刻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自欺性。他们不相信自己,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服从于某个伟大的意志,把祂的意志当作自己的意志。看似是自己的自由选择,实际上却是在逃避自由,或者说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

    如果上面截图的这种言论出现在豆瓣、知乎等地,或许我就只是简单无视而不会花费精力写下本篇文章。毕竟只要不妨碍到我的自由,你可以随意行使你自己的言论自由。但是这些言论出现在了我的文章评论区,我觉得我就有必要正面回复一二,并借此梳理一下我的部分想法以供他人参考。

    本篇文章将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自由意志”、“当代人的信仰”、“信息论世界观的构建”四个方面进行展开,读者可选择全文阅读或仅挑选部分感兴趣的阅读。

    人的自我意识

    谈到自我意识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联想到“哲学”这个貌似高深的学科。其实,所谓哲学就是要求我们超越知性思维层次,使用一种理性、辩证思维方式系统地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哲学的源泉在于好奇心,这是一种追求真理和真相的纯粹精神活动,其做法是思考许许多多我们日常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世界、意志、道德、死亡等),思考它们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形式?以及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如果我们说某个人缺乏自我意识,其意思是说他不会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来反思,不会用旁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对旁人不能够设身处地,不能够换位思考。这些都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或者说自我意识不强。简单地说,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当作对象来看,同时又把对象当作自己来看的意识。把自己当作别人,又把别人当作自己,自我意识就是这样一种双重意识。

    “自我意识”可以说是哲学中最常见的几大争辩话题之一,一般来说表现为对以下几个话题的探讨:

    •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否真的存在?
    • 如果认定自己存在意识,那么除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比如花草鸟木、山川河流)是否存在意识?
    • 如果认定动物存在意识,那么动物的自我意识和人的自我意识是否存在区别?或者说人的自我意识有何独特之处?

    如果认定动物和人都存在自我意识,那么人和动物的自我意识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动物的欲望是基于本能,饿了就要寻食吃,渴了就要找水喝。相反,人的欲望则随时被意志所掌控,人的一切行为均有目的性,人通过理性而不是感性策划出自己的行动目的。可以说,意志就是为了坚持不懈地实现某种长远的欲望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坚持有时需要我们克服自身的某些生物本能欲望,牺牲某些短期利益,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欲望、理想,这种追求有时甚至是无关乎物质的纯粹精神目的。

    因此,人的自我意识的独特性就在于脱离了低俗欲望,通过理性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追求更高层次的“欲望”。而这也正是身而为人的尊严所在,理解了这点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的自由意志”。

    人的自由意志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

    虽说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却从未认清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某些人认为自己很渺小,于是选择将自己的人格寄托于某个权威或者绝对意志,认定只有某个权威才能够代表自己,才是自己的最终归宿,从而将自己变成听命于这个权威的工具。其实他知道他不是工具,他也是自由的,他是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然而这些都是他有意识地、故意这么做的,他在放弃自由地同时也就有了推卸责任的可能。就如红卫兵、纳粹士兵这种角色在犯下暴行的时候从不认为自己做的是错事,他们可以辩解“我们服从的是上面的旨意”;狂热宗教分子在进行宗教迫害的时候不仅不会羞愧,反而认为自己在遵循“神的旨意”。

    于是,我们可以说这类人都在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首先是欺骗自己,然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去欺人,欺骗自己又欺骗他人。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知性(日常)思维就是无条件迷信,知性思维也是有反思的,但是这种反思是一次性的,反思到某个前提就停止了。比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在反思的时候不能超越圣贤著作的经典,西方基督徒反思的时候不能超越圣经。对于知性思维来说这些起点就是一切反思的伊始,它教会你如何做人,把你教会了,你就知道如何做人了。然而,如果你要反思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只需要反思到这个起点就截止了,这个起点本身是不容反思的,它是你不可违背的天命。至于这个起点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者说有没有其他起点,这都是不容你反思的,否则就会被视为挑战权威,等着迎接“惩罚”吧。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逃避自由这种做法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人的自由意志”。与之类似的,对欲望不加克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也不是自由。自由从一开始体现出来的就是对欲望的控制,通过意志或者说理性为自己设定长期目标,并以此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也就是说,意志使人有了自由规划的余地,自由和意志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理性的规划,意志就会退化为欲望,退化为本能,也就失去自由了。

    真正的“人的自由意志”在于同周围对象世界交互、区分时划清一个界限:我是我,世界是世界,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意义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赋予它某种新的意义,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来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反思的材料都是旧的,但是我通过自己的观察、批判、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一套新的逻辑、一种新的生活规律,以及评价生活的新的眼光。虽然我从小受到周围世界的教育和影响,但是我通过我的自我意识可以跳出来,不让命运来支配我,而是我来支配命运。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精神层次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通过问题冲突和解决问题的努力来激发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怀疑与自我反思。没有什么是永恒绝对的,一切皆可怀疑,一切也都需要怀疑。通过一生来探索、反思、改变,我们才能逐步接近那个真我,而这也才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人的自由意志”。

    当代人的信仰

    现在很多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诚然,西方人大多拥有宗教信仰,比如信仰上帝,相反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社会,容不下神的高高在上。于是,不仅是西方人,连我们自身也大多觉得自己没有信仰,仅仅活在当下的物质社会中。

    中华上下几千年,虽说也有神鬼精怪传说,但是我们对待这些未知事物的态度跟西方人具有很大的差别。西方人通常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供奉给神,并且默许神监督自己在现世中的一举一动,以求死后能够进入天堂。我们对待鬼神的态度却是另外一种:原则上我尊重你们的存在,人死后归你们管,但是现实生活却是我们人的地盘,你们不能来插手。这一点从以下三句广为流传的论语中的叙述便可以看出:

    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另外,中国从古至今都存在几个大的宗教流派,比如:儒释道。但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大多带有一种功利性,这一方面跟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国人信仰某个神是希望获得某种物质回报,比如:高中状元、生儿子、风调雨顺等等。如果神能够在现世兑现我的愿望,那么我就继续信奉你,否则你就什么都不是。于是也就有了以下这句谚语: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所以说,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仍旧停留在利益交换阶段,鲜有能达到超功利的、纯粹的精神信仰。那么是不是说中国古代就没有真正的信仰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虽然统治措施具有微小差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孝治天下。上到皇帝,需要通过彰显孝道、祭祀祖宗来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下到黎明百姓,需要无条件听从族中长辈来接受知识经验与生产资料的传承。可以这么说,古代中国人是具有信仰的,他们信仰的就是自己的祖宗,显化之后就变成了孝道。

    反观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发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往那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关系被极大破坏,家庭结构被拆分为一家三口这种小家庭模式,年轻人漂泊于十余个特大城市。旧的信仰逐渐式微,新的信仰却还未确立。因此,近两年来总能听到各种道德滑坡现象,让人无所适从的同时也对他人抱有极强烈的警惕心理。这既是新时代的阵痛,又是在提醒我们建立当代人的信仰已经刻不容缓。

    谈到信仰问题,许多人下意识认为需要皈依某个宗教,信仰某个神。然而正如我上面所说,这种信仰只是一种浅层次信仰,因为你在反思的时候无形之中就有了一个起点——神。这意味着你不能超越你假想的神的境界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一点在现代或者短期未来或许都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社会发展到某种高度,这将成为那时候的人们继续向上发展的致命障碍。因此,我们既不能不负责任地把自己抛给某个神,又要超越这种日常思维或者知性思维,那就要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思维。理性思维具有一种辩证性,只有达到辩证理性的人才能把握和承担自己的命运,不需要求助于任何一个神。

    另外,人们通常把信仰和理性加以对比,并且将两者对立起来,认为信仰是非理性的。康德也讲,我们要悬置知识,给信仰留下地盘。其实这种对立只是表面的对立,而不是根本的对立。黑格尔认为,理性本身就包含消极的理性和积极的理性。消极的理性是一种批判精神,它看穿了万事万物的相对性以及自我否定的本质。与之相反的还有一种积极的理性,它是建设性的,它里面包含有信仰。因为所谓建设就是要创造出从未出现过的事物,在创造出来之前只有靠信仰支撑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同时这还意味着你需要饱含信心,并为之艰苦奋斗,以及做好品尝失败苦果的准备,这一过程就包含某种信仰的成分。

    对于信仰,如果没有经过消极理性的怀疑,我们就把它称为“迷信”。你信一个东西信得如此执着,却没有经过消极理性的批判,一旦遇上消极理性就全垮了,一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是变得烟消云散,那么这种信仰是何其脆弱。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的真正的信仰不再是一个追求现实物质利益的具体计划,而是一条怀疑之路,也就是通过不断怀疑而形成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通往某个日益确定的方向。辩证来看信仰和怀疑不是处于对立关系,我们怀疑是为了信仰,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在怀疑之路上,我们感受着自己的思维层次的提升,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前进方向,如果我们继续把遵循这一方向前进视为自己的使命,这就是真信仰了。通俗来讲,我们可以先观察现实世界是否存在哪些不合理或者不完善之处,再或者思考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紧接着询问自己:针对这些情况我能做什么?如果没有这么高的追求,我们也可以问自己:我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我能做什么?总之,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目标,这个目标不能是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能达到的短期目标,同时这个目标还得是超功利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目标当做自己的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了。这种信仰我称之为信仰自己,或者说信仰自己的理想。与其信仰一个未知的神,不如信仰更熟悉的自己,信仰更值得信仰的我们的理想。

    信息论世界观的构建

    所谓世界观,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它对我们产生了何种影响?我们的一切活动又将对世界本身产生何种意义?

    说实话,我是不愿意与人讨论世界观问题的。其原因在于相比于宇宙的浩瀚无垠我们人类本身还是显得太过微小,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真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仍属于未知状态。因此,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讨论世界的来历(神创造、宇宙大爆炸等)、世界的组成(三维、四维、多维、异空间等)等等问题就仿佛井底之蛙讨论天空的大小一般可笑。然而更讽刺的是,只要青蛙们一天不跳出井口见识真正的天空,他们的那些浅薄言论就可以一直宣扬下去,毕竟对于青蛙们来说这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自然是由得他们来编造了。然而既然有人在批判唯物论的“霸道、愚昧、眼光狭窄”,那么就容我这只夜郎自大的“青蛙”提出唯物论的进阶形式——信息论,以此包容他宣扬的神创论。

    所谓信息论,简单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世间的一切都是信息的组合、递归以及绝对特性的表现,包括一切我们已知以及未知事物。
    2. 正如经典的盒子理论所言,世界可能存在多种维度,多种层次,一层嵌套一层,无限循环。
    3. 信息可以外在表现为科学侧、神秘侧或者其他形式。
    4. “最强之矛”攻击“最强之盾”,其最终结果依赖于哪一方的信息深度更高,对信息理解更深刻的一方获得胜利。

    于是,通过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其一,基于唯物论构建的信息论世界观并不狭窄,可以包含多种维度,多条世界线,多个宇宙,甚至多种世界层次;其二,人类的创造者存在与否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存在创造者,祂们或许是我们同一世界的其他生物,或者更高一层世界的生物。然而这都不能构成我们对祂们顶礼膜拜的理由,祂们也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质也是物质的,于是也就有了研究、超越的可能;其三,所谓科学并不只是研究我们目前已知的物质构成,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观察、质疑、实证、总结以及预测。因此,即使是未知体系,即使是“人类的创造者”,只要条件允许,那么也是可以通过科学来研究的。

    总结:我们既不可太过高估自身的唯一性,也不需要太过低估自身的价值。虽然人类只是世界链条上的渺小一环,但是只要一直生存、发展下去,那么一切结局都将变得未知。即使“上帝”真的存在又如何,那也只不过是我们追求卓越路上的一块踏脚石罢了!

    (初稿,待完善)

    参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当代人的信仰与信息论世界观的构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ee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