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讲一个鲶鱼效应的故事吧。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尤其打捞以后鱼箱里鱼群密集,绝大部分沙丁鱼在运输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同时也加速了鱼箱水流增加含氧量。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在我们学习成长的路上,刘老师也经常的给我们一些扰动,比如说刚开始学习初级班的第1节课就会有设置:听说读写。听也就是听课说呢,就是团队的讨论和分享以及复盘,读呢就是读相关的专业的书籍,写呢,就是每天把自己的感受,心得和体会用文字写出来。
我们说记忆金字塔效应,如果光听的话可能吸收率只有5%,如果参与进来呢,可以达到50%,那如果说讲给别人听了,那吸收率就会达到95%。所以说每一项扰动都是大家更多的卷入进来,参与进来有更多收获的一个关键。
而中级班成员就会另外有背问句的家庭作业,以及每周至少三次团队约练打卡的学习任务。
所以说团队老师在这种扰动下持续的浸泡和打磨自己,现在分享一两千天的,即能出去讲课,咨询又做的优秀的老师越来越多。
可能我们从小到大都知道这样一个说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公司有公司的规定,那我们学习的团队也有学习团队的规定。
就算我们步行走在马路上,也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会在规则的范围内有更多的安全和自由。如果说真的取消这些,大家自由是自由了,但会带来一片混乱,也会增加很多的交通事故,以及人员伤亡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信阳焦点案例讨论团队自建立以来我觉得大家应该在他们有时间的时候就会参与进来,有时间的时候就会更多的投入,有时间的时候就会更用心的参与等等,然而没有扰动就没有收获,所以说在无奈之下我开启了新的改革措施。
从措施实行到现在刚刚一周的时间,本来预备三个月的报名名额已经超出,又延续了三个月,很快6个月的报案和主持的老师都已经就位。我们建了新群,开启了新的规则和新的推动,今天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参与进来,这也是我有史以来见到的最令我欣慰的场景。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惰性,如果不是说在规则的扰动下,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可去可不去的可能就不去了,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就不参加了,或者可写可不写的分享 以后再说吧等等。
卷入的越多收获越大,隔岸观火不如身在其中。适当的扰动能让大家克服惰性,积极的参与进来,那么在参与进来的过程中就会收获到自己意外的惊喜,也就会在这种温暖的抱团成长的氛围和成就感的推动下,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愿意更积极的行动起来,那么最开始的压力也就逐渐转化为动力,甚至转化为我们的一个,让自己有更多收获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在一种良好习惯的推动下,持续的坚持、持续的浸泡,我们就会踏上通往自己梦想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