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中华传奇人物:“儿科之祖”钱乙独创奇方,巧治千年疑症“周痹”

中华传奇人物:“儿科之祖”钱乙独创奇方,巧治千年疑症“周痹”

作者: 注视着你 | 来源:发表于2020-07-26 22:52 被阅读0次

北宋“儿科之祖”钱乙由于童年的不幸遭遇,使他非常同情患病小儿,立志成为一名儿科医生。在姑父的帮助下,勤奋用功,终于成为医技高超的儿科名医。

他不但治好了长公主女儿的病,且又用“黄土汤”治好了宋神宗小皇子的病,从而被封为太医院院丞,专为皇家和达官贵族的子弟们服务。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详细论述过。

钱乙在任太医院院丞时,有一天,睦亲宫的人来请他去给患病的十太尉小朋友治病,得的是疮疹。在过去,水痘和麻疹都称为疮疹。

在钱乙之前,睦亲王已经请了太医院其他几位医生。太医们来后,睦亲王就问他们:发疹子这个病的病因是在哪里呢?

其中一个说,这是胃中带热;另一个则说,应该是伤寒未退;第三个就说,这是胎毒,是娘胎里有毒啊,传染给胎儿的。七嘴八舌,没有定论,睦亲王也是被说的头晕目眩,不得已,还是请钱乙来吧。

钱乙看了看病情,又看了看站在旁边的几位太医,他知道,如果不把他们说服,这个病还不好治啊。于是就来这个现场考试。

钱乙于是就问第一个太医:“你说说看,病在何脏腑啊!”

太医回答:“这是胃里有热啊!”

钱乙接着问:“君言胃热,何以乍凉乍热”?

太医:“这个嘛……”

接着,钱乙又问第二个太医:“你来说,病是因何而起呀?”

太医回答:“这是因为母亲肚子里有毒,传染给孩子的。”

钱乙追问道:“既有毒,留于何脏腑?”

太医答道:“留于脾胃”。

钱乙马上反问道:“既在脾胃,何以惊悸。”

太医:“哦……”

钱乙见都回答不上来,就给他们解释说:“此乃天行之病也。这是传染病,水痘和麻疹都是传染而来,这种病不能用泻下和发表(发汗)的方法,要用解毒之法”。

钱乙在治疗各种疾病时,一定要分清是哪一脏腑,哪一经络的病。比如打呵欠、顿闷要重视肝经;小孩发惊悸,要看心经;如果咋冷咋热呢,就要注意脾经;如果小孩脸红、咳嗽,一定是肺经有问题。治病一定要分开脏腑来治的。

钱乙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天花是“天行病”,是传染病。这个认识是非常先进的。

随后钱乙给十太尉小朋友开了“抱龙丸”。几副药下去,小孩病好了。

后来钱乙向神宗皇帝辞职,回到了家乡。因为钱乙心里一直牵挂着老百姓们的孩子。当初学医的志向也不是为了博取荣华富贵。钱乙回来之后不久,就感觉周身持续疼痛,钱乙明白:“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脏则死。吾其已夫”。这个病是周痹,此病若是进入脏腑,人必死无疑,难道我就要死了吗?

周痹就是严重的风湿病,极难治愈,而且极易复发,这个病就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也没有攻克。

早在太医院时,钱乙的这个病就已经是“疾屡攻,自以意治辄愈”。这个病不断发作,但钱乙每次都控制地很好。

这个时候钱乙就想,能不能把这个病转移到身体的末端呢?让它远离脏腑。

“吾能移之,使之在末。”

于是钱乙就自己配药,“日夜饮之”,结果“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动”。没有多久,钱乙的左手左脚就痉挛不能动了。钱乙“乃喜曰,可矣”。钱乙非常高兴,他的想法成功了。

但这还不能算完全成功,还不能停止治疗。毕竟周痹这个病,可是千年的疑难杂症,还需要很好的善后调理。

于是钱乙便让家人去到东山,在山东东平县城以东几里地的山上去采药——茯苓。

“视菟丝所生,秉烛其下,火灭处,斫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

俗语说:“上有菟丝,下有茯苓”。菟丝是寄生植物,常与茯苓伴生,菟丝子在上,茯苓在地下,是一种菌类。

钱乙就以茯苓来调理身体,结果:“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捍,如无疾者。”

那么钱乙为何要用茯苓来作为善后调理风湿病的药呢?原来,中医认为,风湿病往往是由风、寒、湿、热,这几种邪气抟结在一起,留滞经络造成的痹症。其中风、寒、热是无形的邪气,人看不到;只有湿气是有形的邪气,人能看得到。而无形的邪气往往附着在有形的邪气上面,那么这个病就比较难治。

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呢,一般是先把有形的湿邪给它泻掉,让无形的邪气失去立足之地,再去治疗它。那么无形的邪气就很容易散去。

钱乙用茯苓来作善后调理之药,就是要把湿邪泻掉,从而让无形的风寒热之邪气失去依托,从很轻松的就把他们打散了。

可惜钱乙治疗周痹的具体的方子没有流传下来。直到今天,痹症依然是困扰人类的、难以克服的疑难杂症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传奇人物:“儿科之祖”钱乙独创奇方,巧治千年疑症“周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fn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