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
地图上的“空白格”——克什米尔

地图上的“空白格”——克什米尔

作者: 三步一叩首 | 来源:发表于2018-09-19 23:18 被阅读248次
    家用地图

    序:

    早上醒来戴眼镜,一抬头,面前的地图上怎么有块白色的区域,谁TMD在我地图上用涂改液画了一只狗?中间还涂了个心?抠了抠,诶嘿!不是涂改液,就是白色的……

    在常见的地图里面,除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地形有颜色含义之外,不管是世界地图还是国家地图的颜色板块,都仅仅是为了便于区分国界疆域。

    整个世界地图上,只有两个地方是用白色标记的,一个是南极(其实是灰色),另一个则是早上发现的这个区域——克什米尔地区。

    google地图标记

    01.为什么这个区域是白色标记?

    百度百科的解释非常简单:克什米尔是印巴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抢占争夺的地方,还没有确定是属于哪国的国土,所以就还是白色的,你仔细看还可以看到它的周围是没有国界的,那是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国界的陆地。

    其实克什米尔这个地方的分治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印巴的争斗区域之外,还有部分区域实质上是在中国的版图之中。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个三角地带恰恰又反应出三国之间的实质关系,来看看三国对于该地控制的口径:

    巴基斯坦说:除了“中控克什米尔”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都是我的!(果然是“巴铁”)

    印度说:放你丫地屁,全都是我的!(果然很“阿三”)

    中国说:我反正从来没有说过有“中控克什米尔”这个词,我不掺和你们两的事儿!(果然很“中庸”)

    于是乎,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这种暧昧的控制关系一直都是个争论点,谁也睡服不了谁。近几年“印巴冲突”也就常常在这个地方上演一出出戏码。

    02.实际上的控制现状(目前广义上)

    虽然这个地方尴尬的一逼,也不是天天战火硝烟弥漫地斗得个你死我活,非要争出了结果,其实大家维持现状,也就勉强支撑下场面啦!毕竟两国曾经的国父对于这个战略要地都有如此评价:

    印度的国父尼赫鲁曾说:“没有克什米尔的印度,就无法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也说过:“克什米尔就如同巴基斯坦头顶上的帽子,如果这顶帽子被印度摘去,将永远受印度人摆布”。

    分控图

    因此,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死都不会放弃对克什米尔的管控,于是这个蛋糕现目前的划分成四个区域:

    1.红色区域—中控克什米尔

    (反正我们没说过,是巴基斯坦说的!而且,百度百科也不承认这个划分,实际上怎么回事大家心里有逼数的啊),主要是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区域,但是这两块地被印度宣称拥有主权。其中喀喇昆仑走廊早在1963年,中巴签订边界协议时就被巴基斯坦移交给了中国,印度你不服,找巴基斯坦撕逼去。

    2.橙色区域—印控克什米尔

    这个地方被印度称为“查谟·克什米尔邦,而东南角的巴里加斯地区,也就是我们说的藏南地区,面积6个北京那么大,而且环境条件比西藏内陆不知好了几个level,是被XX臭不要脸的非法占领的我国领土。

    因此,巴基斯坦说:除了中控克什米尔和巴里加斯(藏南),其他地方全是我的!

    3.绿色区域—巴控克什米尔

    这个地方主要是自由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

    但是,印度说:我不管,除了这些是我的,其他的全都是我的!

    4.浅绿色区域—锡亚琴冰川

    这才是现目前印巴冲突争夺的关键区域。

    这就是目前的控制局面,拼的就是谁比谁更不要脸。

    03.怎么就斗得这么狠呢?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历史渊源。

    分割前期——

    “克什米尔”这个词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1587年,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征服了克什米尔,阿克巴是个伊斯兰教徒,但对印度教采取宽容态度(注:当时还没有印巴这种称谓,更谈不上分治,整个区域在莫卧儿王朝版图内),宣扬各教平等。

    到了18世纪初,此刻的莫卧儿帝国已经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莫卧儿帝国驻克什米尔的总督日益变得恣意妄为,激起了克什米尔人的反抗。在这一背景下,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于1752年出兵克什米尔,将其置于阿富汗的统治之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同一时期,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开始崛起,在1801年建立了锡克帝国,开始挖阿富汗的墙角,在1819年,锡克帝国占领了富饶的克什米尔河谷,并将这一地区的查谟、蓬奇等地封给了古拉伯·辛格三兄弟。

    1834年,在锡克把矛瞄向了一个叫“拉达克”的独立国,拉达克比较怂,当时的拉达克王本来是由清帝册封的,所以其控制权姑且属于西藏(清朝),因为清朝设有理藩院来管理西藏。

    拉达克王刚开始请求将本区域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英国人一向以利益为重,为了交好强大的锡克,断然拒绝了这一请求。于是拉达克王又派人到拉萨请求支援,但当时清朝的驻藏大臣说“反正我不管”。

    于是到了1840年,锡克帝国吞并了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

    到了1845年,英国与锡克开始撕逼,作为锡克帝国首相的古拉伯·辛格是个大汉奸,故意采取了许多错误的战略,配合英国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与古拉伯·辛格于1846年3月签署了《阿姆利则条约》,以750万卢比的价格将英锡战争中获得的克什米尔地区卖给了这个大汉奸,并册封他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大君”。

    于是,查谟和克什米尔成为英印帝国体系中的一个土邦。但是,英国才不想干涉土邦的内部事务,土邦为了拉拢英国,于是承认英国的最高主权,与其他国家发生争端时必须服从英国政府的仲裁。

    1860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派军队攻占了吉尔吉特,从而使其统治范围基本上等同于今天所说的克什米尔地区。

    04.中控克什米尔矛盾根源——

    地图上的“空白格”——克什米尔

    然后到了清朝末年,英国一边控制印度大部分地区,一边加强侵略西藏。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策动西藏部分反动分子叛乱,企图搞所谓西藏“独立”。

    在英国要挟下,1913年10月,北洋政府派代表到印度西姆拉参加“中英藏会议(西姆拉会议)”。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即私自签订《西姆拉条约》。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05.印巴分控矛盾根源——

    地图上的“空白格”——克什米尔

    在统治克什米尔的过程中,英国人同样使用了分而治之的手法,先是站在印度教上层一边歧视穆斯林,而当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以后,又开始扶持伊斯兰教势力。这些做法进一步加深了长期以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20世纪30年代初,克什米尔成立了穆斯林会议党、国民会议党等新的政治党派。

    穆斯林会议党与英属印度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成立于1906年)关系比较亲近,而国民会议党是从穆斯林会议党中脱离出来的,同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关系比较亲近。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的争端。

    不久之后,蒙巴顿就任印度副王,提出了有关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主要针对的是英属印度各省的划分,原则是依据多数居民的宗教归属,分别建立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但是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到了1947年10月,印、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最后一任大君哈里·辛格就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主要是因为统治区域内部人民的信仰问题,导致了统治者长时间的犹豫不决,这种犹豫导致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持续开炮,战火从1947年10月一直延续到1949年1月。

    直到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并建议停火,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但是,始终敌对的两个国家互相看不顺眼,即便是答应停火,各自针对克什米尔控制区域进行管控,也时不时要瞄准枪口开火,从1947的第一次印巴战争开始,到1999卡吉尔边境冲突(第四次印巴战争),全部都是围绕着克什米尔地区的争斗不停止。

    地图上的“空白格”——克什米尔

    所以到了今天,克什米尔的争议还是存在,管控的权力一共有三块,中控,印控,巴控,治理起来难上加难,主要在于人种(无歧视)和宗教问题。

    中国/西藏:肤色?不搭边!宗教?我就呵呵了;

    巴基斯坦:宗教ojbk,但是人种,合不来!

    印度:呵呵,我们高种姓,婆罗门瞧不起任何人。

    风光美得一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地图上的“空白格”——克什米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gw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