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115836/09f2a3a71a3bb994.jpg)
1月13号红衣人周鸿祎老师,互联网曾经钢炮战士,终于在知天命的年纪,把多年职场说话的感悟,浓缩成《你也可以好口才——如何演讲》现场直播课。
我看完理解的核心,是如何好好说话,说人话,说人中听的话,而且要真诚,不端不装,有种松弛感。
在观众互动环节,程前当着众人的面给周老师道歉,但是最后说了一句,“周总给我留了充足的面子,那我的策略就是打不过,就加入吧。
有二十多年职场摔打的我听到程前这句话,马上感觉他的道歉没有真诚与真心实意。
这个年轻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说这句话,对方会是什么感受?
姿态还是很高,如果不好好反思,学习如何好好说话,估计以后再翻车,好运地碰到周老师这样高包容度的前辈很难了。
有同学说程前这个年轻人的品行有问题,我觉得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大佬们,一个个都是人性的高手,会提携一个品行不好的年轻人?
品行是一个人的基本人格底色,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如果品行不好,以后职场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我只从程前在公众场合说的让他人设崩塌的话,是没有觉察的无意之举解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冰山理论说到,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仅受1%的意识层面支配,更多时候受无意识影响。在冰山之下的。如果没有刻意地觉察,很多时候,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 ,或者自己知道却做不到。
我为什么对程前“我的策略就是打不过就加入”这句话敏感呢?l
在职场上不会说话,不会说人话,不会说人愿意听的话,是一个成年人很大的“bug “,是硬伤。
年轻时候,在周围同学朋友的眼里,我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在非正式场合,走到那里我都可以谈笑风生,并且迅速地与陌生人拉近距离,达成共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但一到正式的公开场合,我经常会说一些不过脑子的话,
印象深刻的是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全职的MBA,一次市场营销课上,老师提问我一个问题,已经记不清当时自己说了什么话,肯定不是什么得体的话 ,只听见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看着我,没有说话。
还有一次参加全国MBA 学生管理大赛的初选,在评委提问环节,一个来自知名大学的老师提问,我回答了问题,并跟评委老师怼上了。事后反思,我觉得自己现场的发挥很浑,不仅影响了团队伙伴的成绩,而且还给学院造成了负面影响。
两个窘困的场面,让我终身难忘,并深深地懊悔、自责。在那个时刻,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说话问题。
在长达五年多的心理疗愈、成长与探索中,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在应急场合下,容易说话不过脑子的的原因,并找到了改进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的同理心不够,无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无法做到换位思考;高度的自恋,从小形成的情感隔离防御方式,像盔甲一样把自己紧紧的包裹起来。
外表看起来阳光、乐观、自信,其实背后掩藏着深深的自卑与脆弱,用心理咨询师的话说,就用“高自尊、高成就动机的自信来代偿深藏在潜意识层面的自卑。”
在一次次撞南墙后,又陷入了”自我为中心”的僵化直线思维方式:我就是我自己,姐的快乐姐做主,不喜欢我的人请靠边站,姐不需要你们喜欢,我喜欢我自己就可以了。
我借用了心理大师莱恩汉的认知辩证行为疗法,进行了人际关系技能、情绪管理方面的训练。
参加了得到脱不花《30天的沟通训练营》,看了很多关于说话的书,比如《好好说话》、《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等,并进行一系列的刻意沟通、倾听练习。
有朋友会问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呢?
在公共场合不能好好说话,我自己在心理成长后,把其归因于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受童年时期母亲的说话,做事方式的影响。
母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喝斥和打骂孩子。我经常在早上的睡梦中被母亲用绳子或鞋底打醒,以致我到了小学三年级还尿床。
母亲为人善良真诚,但平时说话简单、直接粗暴。相比二婶,脾气好,情绪稳定,说话和颜悦色,从来没有见她对孩子发过脾气,与自己的孩子关系很好。80多岁的二婶如今一个人生活在村里的老房子里。
我的哥哥姐姐上学时,放学不吃晚饭就跑到二婶家,长大了外出打工,回家过节也喜欢往她家跑。
而从小生下来就被母亲嫌弃的我,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忠诚,经常像一个小侦探兵,去二婶家听哥哥姐姐们跟二叔二婶聊天谈话,回家向母亲汇报。就看母亲冷着个脸,在锅台上摔摔打打,“不回家吃饭拉倒,让他们就在她家吃吧,我就当没有生养他们。”
看着不高兴的母亲,小小的我在心底升起了一个意念:哪怕母亲不喜欢我,我一辈子也不会背叛母亲。我会永远跟她在一起。我会证明给母亲看,我值得她拥有。
另一方面青春期的人际关系影响。高一的我陷入抑郁焦虑,遭遇了严重的人际交往的困惑。
来自于镇里各村中学的优秀女生聚在一起,相互比较,明争暗抢,一个个不甘示弱,尤其是在考试排名、学期的评优上,毕竟名额是有限的,能被选上的人也是有限的
本来班级女生比男生多,我不喜欢女生小团体之间拉帮结派,说三道四,相互诋毁,慢慢就封闭自己,独来独往。
这些与后天环境互动形成的的性格特点,成了我职场发展的炸弹、爆雷:我顶撞过直接上司,朝对方咆哮、发怒;直接批评同事,没有面子意识……干过的傻事太多,现在回头看都不认识当初的自己了,哈哈哈……
从人际关系交往的黄金法则来看,原生家庭父母对待孩子的说话做事方式,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
再看,在网上备受丈母娘喜欢的国民女婿董宇辉,会说话,说让人中听、喜欢的话。情商高,随机应变能力强,更为重要的,他能get每一个嘉宾的情感点,让对方感到自己被深深地共鸣。
谁会不喜欢这样的一个人呢?
越被人喜欢,越有光芒,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得到更多滋养,比如肯定、赞美、表扬,连董宇辉自己也说不知道自己何能何德,被那么多人喜欢?
董宇辉经常提到的原生家庭,比如他在工作中遇到压力,妈妈对他说的话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他说上大学时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以及与人沟通能力,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待了很多外国旅游的友人,自己有意识的进行刻意练习与锻炼的。l
在“小作文“事件里,他不装也不掩饰自己,说自己是个逃避型人格,遇到激烈的冲突就会逃避,在工作中,恋爱中也是这样。他的身体言语,手脚颤动,让隔着屏幕的人都觉的心疼。
再看站在大佬面前的董宇辉,是不是有种你熟悉的,大过年的在长辈面前表演的邻居家好孩子:放松,又不乏自嘲、幽默。从现场大佬们的笑声就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个年轻人的喜欢。
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
正如红衣人周老师所说,我年轻的时候,也不会说话,走过半生,可以直面自己的“bug”,自己的缺陷,总结心得经验,与更多的年轻人分享。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90后的程前能get周老师课堂的多少为人说话的智慧,就是程前自己的事了。
有的土旮旯路,前辈们走过了,年轻人就不要再走了,哪怕学会绕个弯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