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商鞅死在郑国黾池,尸首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对于商君的死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商君是因为谋反被杀,商君究竟为什么走上了谋反这条道路,这和他的变法密切相关。
商鞅助秦国走向强盛,却让自己走入死局秦国在殷商时就是为商王朝镇守西戎的,周朝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对于这个以养马闻名的国家,中原国家向来以蛮夷称之。到了战国初期魏国连年进攻秦国获得大量土地,东有中原国家对起虎视眈眈、西有世仇戎狄,秦国的处境十分危险。这一系列因素使得秦国想要变法图强,魏国之所以能够把秦国打的丢盔卸甲就是因为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使得魏国迅速强大起来,魏武卒战力惊人。变法的威力人秦君不得不考虑走变法图强的道路。
商鞅助秦国走向强盛,却让自己走入死局如何走?谁来指引这条变法之路?这是摆在秦国君主面前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天意,商君来到了秦国,他为什么来到秦国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或许是魏国人才太多亦或许魏国不识人才,商鞅和秦孝公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当然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谭嗣同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商鞅变法最大的阻力来自秦国旧贵族势力,变法派与旧贵族派之间曾经激烈讨论过。会议上,秦孝公首先开口:“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商鞅助秦国走向强盛,却让自己走入死局代表了旧贵族的甘龙和杜挚强烈反对秦孝公的意见,杜挚更是直接指出:“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商君书·更法》
没有百倍的利益,就别去变更法令,没有十倍的功效,就别去改换工具!杜挚的言外之意就是,您能肯定变法之后,效果会好吗?旧贵族想要得到的是更大的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可言反而损害到他们的利益这样的变法对他们来说是有害的。对此商君说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商君书·更法》治理国家不一定要效仿古代也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定让国家强大,只有对国家有利的方法才是变法的真谛。商鞅的这番话让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也决定了秦孝公成为商鞅最坚定的支持者。从这一刻起,商鞅变法不成功得死,不成功也得死。
商鞅助秦国走向强盛,却让自己走入死局商君变法开始,就制定严苛的法律,人民依法办事。要让农民专心农桑、将士勇于杀敌、官吏不敢作乱。徙木立信是商鞅让秦法走入下层人民的第一步,让人民相信政府言而有信,知道政府好必赏坏必罚。第二步就是让贵族阶级知道秦国变法的决心。秦国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翌日,秦人皆趋令。——《史记·商君列传》新法深化,又施行了四年后,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这一次,他的鼻子被割了下来。秦孝公和商鞅的完美配合让秦国改天换地,迅速富强起来。而商鞅的悲剧也正在酝酿之中。
商鞅助秦国走向强盛,却让自己走入死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继位者是当年他的新法惩罚过的太子秦惠文王嬴驷。秦国贵族同时向他发难,没有秦孝公撑腰商鞅只能是逃离秦国。逃离到了边关,想要在旅店里借宿一宿,可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是商鞅,反而还说道:“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商鞅脑海之中炸响,这句话可是他亲自写下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自己所定的法律治罪。
商鞅死了,商鞅变法却没有死,秦惠文王不过是借商鞅之死平息贵族多年来的怒火,迅速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商鞅的死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他将所有的宝都压在秦孝公身上,两人休戚与共,缺一不可,这就是他制造的死局。此后秦国在商鞅之法下茁壮成长,扫平宇内一统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