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这本书,是一个教写小说的视频推荐的。
我前几年第一次看的时候,翻了几页就没有耐心。最近又看到关于这本书的推荐,我又搜出来看。
这其实是毕老师给学生讲课的课件。怎么说呢?如果真有耐心多看几遍,其实挺有收获的。
这个时代,不缺学习的资料,只缺听看读写的耐心。
《促织》这篇文言文,我其实不太喜欢,不过看了《小说课》,我才发现,可能只是因为我没有读懂那种封建社会上层阶级,对下层的压迫。
第一课读《促织》的摘录:
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
个人浅见:看小说,既不能放过细节,也不能放过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不能只看小说,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等内容联想理解他的作品。
经常听人讲,小说的节奏、小说的节奏,“节奏”这个东西谁不知道呢?都知道,问题就在于,该上扬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把它扬上去,同样,小说到了往下摁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摁到底,你得摁得住。
个人浅见:似乎是说欲扬先抑?嗯,不太懂。应该跟写小说要会给主角设置阻碍一个意思?要有虐点,后续才能爽?
我想提醒大家一下,小说的抒情和诗歌、散文的抒情很不一样。小说的抒情有它特殊的修辞,它反而是不抒情的,有时候甚至相反,控制感情。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个人浅见:作者想在小说某处表达的情感,不能直接写,要从主人公的神态,动作等方面描写。这就要求作者要懂这种情感,要知道与理解。
任何一种文学都有与之匹配的文化背景,也有它与之相对的文化诉求,《促织》的诉求是显性的,他在提醒君主,你的一喜一怒、一动一用,都会涉及天下。天下可以因为你而幸福,也可能因为你而倒霉,无论《促织》抵达怎样的文学高度,它只是“劝谏”文化的一个部分,当然,是积极的部分。
个人浅见:蒲松龄借明朝的事,讽刺清朝统治阶级,历史从来都是一个轮回。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了解时代背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