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奋斗在一线的85后和90后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的生力军。但是现在唯一的痛点在于很多企业仍在延续老套死板的套路来管理人才,在最初的招聘上就设置了很多门槛,工作中也在存在非常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不断抑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因为大多数企业注重的是效率,而一味注重效率只会让企业的表面数据好看,但扒开数据的外衣发现骨肉已经腐烂了,那企业怎么能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
京东的管理培训招人理念极其明确,不问学历、年龄、性别,只要求基本的条件:“超强”的学习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吃苦耐劳。不需要很高的门槛,但招收来的员工一定具有共性,而共性是团队协作发展的催化剂。
一个好的企业,一定会让员工有“幸福感”,人对于幸福感具有潜在期望的,其实也是最容易满足的心理感受。现在很多企业都用冰冷的制度“剥削”员工的价值,所以也这是导致离职跳槽频繁的一大原因。
一、“味儿”不对
一个好的企业一定有一个好的leader,带出来的一定大多数都是好兵,如果你发现整个公司团队的底层员工都死气沉沉的,那一定是管理层的原因。以4S店为例,都会觉得宝马、奔驰4S店的服务和氛围好吧?从每一个接待的眼神中都能看到热情和亲切,这不是靠制度逼出来的,而是团队带的好,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工作的热情。我们再举个例子,如果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裤衩”大楼,盖楼的工人只是一味地应付差事,抱着消极的态度去工作,哪怕设计师再厉害也支撑不住这样的结构建筑。
公司的“味道”是由员工的工作状态散发的,工作状态体现的是工作积极性,任何一个企业都想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没有管理方法的企业是永远做不到这点的。其次面试时就要摸清候选人的性格、职业倾向、生活态度,一定要贴切企业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能力高低。
二、“教科书”
我个人是不爱听到类似“某员工非常厉害,有着教科书般工作方式”的话,教科书是什么?书上的东西就是告诉你1+1=2,告诉你的是不能更改的定理。为什么会出现“书呆子”这个词?就是因为有人只会沿用1+1=2,而问他2-1的时候就不会了。不懂变通,只会做死板的工作,在工作中这样是不行的。沉闷的不仅是气氛,也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如果每天都让你做整理文件、梳理表格的工作,早晚都会疲惫的,在工作中感到心理疲惫后,再想从工作中找到热情就会很难。
在工作流程、专业角度一定要严格死板按规章制度走,但是工作方式方法一定要灵活,不能强制性工作。当然,工作不一样方式方法也必然不一样,team leader 一定要把控好员工的工作节奏,公私分明赏罚分明才是正确的做法。
三、恶性扩散
员工在工作上的情绪,一定会感染其他同事。有好事大家也会高兴,消极也会带着大家消极,不排除有的员工是枚“恶性肿瘤”,会一点一点腐蚀公司文化。我们都知道切除肿瘤,但有人注意到“肿瘤”为什么会出现吗?事出必有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是不会出现这种害群之马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1、招人时的不谨慎
也就是我上述提到的,在面试时员工的心思就没有完全放在这份工作上,也就是说与公司不契合,那么在磨合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脱离原本正确的轨道。
2、领导无方
在部门领导强压工作后,员工不得不逼着自己完成,长期以往员工心理定会不平衡,轻则消极怠工,重则祸害群体。
3、待遇不公
“干着如此辛苦的工作,每天还要加班,做不好还要被领导骂,做好了是本职工作,超额完成任务只换来一句继续努力。”我猜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这是大部分企业的现状,就是无法满足底层员工的需求。
我开篇说企业都以效率为主,认为底层工作备选人员很多,走一个还能再招一个,但其实中间过程消耗的时间成本就已经违背效率为主的观念了,大部分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说及时意识到了也不愿意改变。企业的构成是由高明的管理层和踏实勤奋的底层工作者共同搭建的,大部分企业都不注重培养人才,滥用人力资源。这样的企业是无法在如今年轻化、快节奏、知识化发展的职场中生存的,企业的发展究竟能走到哪一步,最终的关键点还是在于领导层,希望每个企业尽快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
多点HR,为 HR 寻找更轻松的工作方式。我们主要是为HR提供一个简单高效的工作平台,秉承着服务+贴心的模式,将我们最优质的服务以及最实用的功能带给大家,让大家的烦恼不翼而飞!我们目前实现了法务快问和简历互推两大功能,都是基于HR的基础工作加以开发的。虽然我们刚刚出生,还有很多功能没有实现,但是在今后的日子我们会让平台更加完善,能够更好的帮助到HR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