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了的想,对我来说是个负担。
本来就是一个脑子里想法很多的人,从事创意行业后,想法尤其活跃,白天工作,晚上看书查资料兼作创意工作,生物钟习惯了每天晚上十点以后,脑子里的信息素交流反而是最频繁的时刻。
我甚至觉得这就是灵感。在脑子里空想的时刻,思维如此活跃,不同板块的信息如同乐高积木般自动飞过来堆叠累积,制造出思想里的奇迹。洋洋千言,纵观古今,在这一刻我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
可是如果我脱离了这一状态,想要回到现实中,把这篇脑海中的鸿篇巨制写出来,思维就艰涩无比,能写出十之一二已经很好。眼高手低之下,我更迷恋那种只存在思想层面的自由与不羁。
这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当我刻意放纵这种想后,发现,这个开关能开而不能关。我的想,无法轻易的停止,即使我已经觉得困倦不堪,但是脑子里的想却不依意志而停止,思维不停地跳跃着,有时带来的是灵感与创意,有时会带我去诗和远方,有时被焦虑抓着不肯放,一个念头按下,无数个念此起彼伏,无法安静下来进行休眠。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冥想。
冥想的开始是呼吸观,收束自己的意念,把它只停留在呼吸上,感受身体此刻的存在。如果开始真正倾听身体,会有几种状态出现:
1. 感受到身体的沉重与不适,以前被压制和忽略的症状会让你的静坐无法进行,到处都酸,都痛,腿麻,让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坐下去
2. 换成睡姿,身体相对来说没那么不舒服,意念会经常跳出呼吸之外,跟随着思绪远去
3. 意念一旦集中在呼吸上,身体越来越沉重,然后很快失去知觉,一觉到天明
曾经也焦虑过自己的冥想始终没有进阶,后来想想,没有进入空的境界也很自然。就连呼吸也需要刻意练习,我怎么能指望自已用十多年养成的习惯能在几十次练习后就轻易改变。
能做到第3点,让我安眠一夜,已经很满足了。
现在人到中年,念头纵横来去,有过去的纠结,有未来的焦虑,唯独少了一份当下的感受。
我也试过,在每一个念头出现的时候,用逻辑来判断,这一念属于过去还是属于未来。
过去的,我可不可以暂时放下。
未来的,既然不曾发生,也无法预估,那是否能在相应的迹象出现后,再作判断。
而当下属于我的是什么?
正念,又是另一种思维方式。
我在练习书法,写作和跑步的时候,都曾经试过专注带来的安静,心手眼合一,在刻意练习多次以后,很容易就会进入到静与境的状态里。
没有情绪的困扰,放下所有的念头,不留意时间的流逝,只专注在手中所做的事。那种感受只要体验过一次,就很难忘记。
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杂事与太多的思虑了,每天有了一点休息的时间,看看手机刷抖音,依然是停留在思维层面的转移。我们真正需要的放松,是收束与停止。
回归到身体与心灵层面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技能。
这一刻孩子陪伴着的温馨,这一刻身体传递过来的放松,这一刻我所拥有的自由与选择。
想法只是想法,当我回归到现在,通过逻辑的隔离,与专注身体感受的呼吸观,我可以打开这个想的开关,也可以关上所有的想,逐渐回归心灵的静。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