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焦虑都源于,“行动配不上野心”“想的太多,又做的太少”“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道理都懂,方法都会,但在行动上就是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这就需要我们先来探讨下不改变的真正原因。
第一 行动了也不一定成功,万一还丢失了现在已经拥有的呢?
比如一个人决定是否放弃自己爬了五年的经理职位,毅然决然地出国留学追寻自己的内心梦想。
她既讨厌自己循环往复的生活,但是又害怕出了国什么都没有,要一切从头再来,还有可能面临失败。
如果她连尝试改变的勇气都没有,这件事就会一直压在她心里,她每天都会为两种选择的犹豫不决而痛苦。
但若是她选择了跳出舒适圈,即使不成功,她也会为自己尝试了,敢于踏出这一步而开心,因为已经是超越了自我。
第二 从主观意识上判断自己肯定做不到
一些常见的想法,“我肯定做不到”“如果改变不成功,我就彻底失败了”“我太忙了”“我太老了,现在改变已经迟了”“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我还没准备好”。
比如就像减肥一样,我总觉得自己代谢能力下降了,我一定做不到每天运动和拒绝高热量饮食和奶茶饮料,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嘴。
现在我可以换个方式问问自己“这真的是事实吗?有什么现实的证据可以十分笃定这是事实,这是无法改变的结果。”
如果没有,心里又渴求改变的话,那就立刻行动。
第三 我们总是在等一个更好的时机和动力。
等我再自信点,我就开始找男/女朋友,等我吃完这顿,我再开始减肥,等我状态好些,我就开始去健身房。
我们总是在等一个更好的时机和一个更好的动力才去行动。
事实并不是动力导致改变,而是改变带来动力。因为动力,实际上是我们做出行为后的积极结果。
就像一个长期肥胖的人,不会因为你说她胖,就能刺激到她开始减肥,因为她已经无感了。而是假如她最近通过运动和节食脸瘦了些,被周围人发现和夸奖时,她会因此更加有了动力去认真减肥。
所以,是行动促使动力产生,再引发下一轮行动,如此正向循环。不要再说,我要等有足够的动力再去做某事,动力是行动的结果。
第四 给自己设置了不现实的自我预期,甚至有完美倾向
远大的目标的确可以鼓舞一部分人行动,但它会让大多数人感到挫败和压力。由于很大的压力,而选择了退缩、逃避和不作为。
而且我们一旦达不到预期时还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够好。
就像减肥,我目前115斤,想瘦到105斤,但却总是天真的想1个月瘦10斤,并且还想短期就看到效果,一旦不掉称,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自律,不够好。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自我预期调整的更符合现实。例如变成2个月瘦10斤,这样就是1个月瘦5斤,1周只需瘦1.25斤,从而降低了内心对目标的恐惧感,提升了自信心。
如果我们把目标设置为进步,比较对象设置为自己,今天的自己又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一点点,今天的进度又比昨天的进度前进了一点点,这才是最值得称赞和认可的。
立刻行动吧,你行动的越早,离想要的目标就会越近。选择从现在开始,就是为质变的产生多积累一个量变。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永远不可能发生。
“如果什么都不改变,那么什么都不会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