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场上同修的一句话:“场外的人永远无法想象场内的人感受和收获,所以以后还要来,坚持来。”
我想说,我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
心理学重在体验,心理是体验,是思维、是意识。网上大师的课讲的再好,对大部分人只是心灵的鸡汤,而没有发生改变,就是因为那些只是告诉你,水是热的,水是热的,水是热的,而从没让你喝过;辣椒是辣的,辣椒是辣的,辣椒是辣的,而从没让你尝过。当你喝过、尝过,多次喝过、多次尝过之后,再从你的嘴里说出“水是热的”、“辣椒是辣”的时,这时是从你的心里说出来的,而不是从大脑思考出来的,而这时“心理学”就变成了“心理”。
这次线下实操演练共情,是让我再一次“喝”和“尝”的过程,过瘾。
首先是一个同修提供个案:晚上看到老公回家,知道在外边忙了一天挺累的,首先端出银耳粥,看到没喝,就又端来自己沏的茶,可是没看到老公有反应,自顾自忙自己的,就感到很委屈,流出了泪,后边又说了与孩子有关的话题。
当我们挨个共情完,让案主点评,哪个更让你舒服,说出了你的心情。本来我共情完,自我评价还不错。又一次让我意识到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还是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不要看对方说了什么,而是看怎么说。”看来我还是把重点听跑偏了。要会察言观色,要有眼色,在生活里是多么重要。而我们在生活里有多少次是自以为说的好,而得不到对方的一致性反馈,而失去了关系。
共情的五个层次:
感受:委屈,压抑 、失落、伤心、难过、愤怒
想法:1.我能看到你的工作很辛苦,不容易,怎么就看不到我呢?
2.我每天做了这么多,怎么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呢?
3.看不到我,不认可我,就是不爱我
期待:被看到、被认可、被关注
渴望:被爱
破解模式:你认为只有做了这些,端粥,倒茶对方看的到,给予认可你才觉得被爱是吗?你做的不被看到,不被认可,就一定代表先生不爱你吗(局限性信念)?你这个人的存在,你这个生命的展现本身就是值得被爱的,就是值得被关注的。之所以会出情绪,这可能和过往形成的图式是有关系的。可能小时候形成的模式是,只有我做到才被夸奖,才被看到,慢慢就会自己总结一个结论,形成一个信念,就是,我有能力才值得被爱,只有多做才能被关注。可是这个小时候形成模式,进入婚姻后,失效了,所以伤心难过,委屈。多与自己的内在小孩沟通,多疗愈。
案例2.自己与上初中的孩子关系挺好,有什么事,愿意找我聊聊。可是就是有时候,说说着挺好,忽然发脾气,忽然哭闹。
这个大家都共情的不错,可是深度不够。
听你说了这么多,我感到你们的亲子关系不错,而且还为此挺自豪的。唯一不足的是孩子有时忽然发脾气、闹情绪,让你不知所措,有点不快。好像你认为只要我好好说话,只要我和颜悦色,我对你好,别人就应该也平和?你认为只要双方都情绪稳定,平和 和谐,就代表关系好?只要发脾气闹情绪,就代表关系不好?都不一定。其实孩子在你面前发脾气,闹情绪,反而说明孩子在你面前可以做自己,是安全的,是放松的,反而证明你们的关系更近。
案例3:高中老师,带着四个和朋友聊天过程中碰撞的孩子的问题来到这儿。提供了一个问题的具体情况:孩子练钢琴,继续练不练的问题。
这个个案我们都跑偏了,只听见说了啥,根本没听见如何说,表情动作一概忽略。
我们共情了:热心、担当、有爱…~~
经院长分析:人家在我们轮番上阵的过程中已经有所表现,说不是,而且已经摆手了,我们都视而不见,哈哈哈哈……。
案主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我不会,拿出来供大家探讨,我提高了,也有助于大家都有提升。(脑洞大开)
这个案例,让我再一次深度理解,作为心理咨询师,不要只听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说。
最后关于孩子学习钢琴继不继续的问题,因为不是孩子的妈妈,不了解,信息不全:比如孩子多大了,男孩女孩,亲子关系怎样?夫妻关系怎样?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怎样?孩子在表示不愿意学之前,有过类似的表示吗?坚持到现在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被送养过?也就是要了解充分的信息,问诊。
这次个案演练收获满满。
如果在上述中,有不妥的,请指正。
人人都应该学点心理学,因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没有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他们只是被活埋,并且将来会以更加丑陋的形式涌现出来。压制情绪的后果很严重,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长期压制在身体里面所致。所以,负面情绪来了,要顺势而为,让它流淌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