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119218/3d8a1fe36ea0ad6f.png)
形容孩子时,我们常会用到这么一个词:可爱。大部分时间里,孩子的确可爱无比,但也总有不可爱的时候。比如,他明明白白地犯了错,却拒不认错。不仅不承认,反倒冲你发火,跟你胡搅蛮缠,对你又踢又打。这些行为何止不可爱,简直不可理喻。
你用过很多方法,试图让孩子好好认错,可最终失败了。你困惑,那个倔强的、拒不认错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你明明手握着伟大光明正确的“尚方宝剑”,为什么偏偏就“管”不了小小的他?
孩子犯错了反倒表现倔强,还冲你发脾气,其实是在通过“发脾气”传达一个信息:我不舒服,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可惜,很多父母没能看到孩子的真正需要。他们急于管教孩子,纠正孩子的过错,反倒最后将问题复杂化,和孩子陷入了一场不必要的争战。
这样的困境现实中很常见。打破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先看见孩子的内心情绪,和孩子建立联结,再确定要不要纠错,如何纠错。
在一个火车的卧铺车厢里,一个4、5岁的小男孩一直不睡。他要么是叽喳说话,要么就尖声叫嚷。他妈妈则忙不迭地冲孩子发脾气,不停地警告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跟妈妈各种对着干,后来,孩子的外婆做了一件事。外婆柔声说:“你到我这里来。”然后,外婆抱着小男孩,用很轻的声音,一直在安抚他。渐渐地,小男孩就不说话了,很踏实地睡着了。
在小男孩身上发生了什么?火车是个陌生的环境,孩子非常敏感,当他觉得新奇,但又有些不太适应的时候,不停地说话和叫嚷是他安抚自己的办法。这个行为的确招人烦,需要被约束。但是,用同样情绪化的方式,很难让孩子学会如何理性行事。
外婆则一点儿劲儿没费,就轻易让孩子安静下来。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看到孩子的内在情绪张力,并给以安抚。通过这个动作,她和孩子建立了真正的亲密联结。
想和孩子建立这样的亲密联结,下面这些技巧也许能帮到你。
第一,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有阵子,儿子在他爸面前显得特别倔。比如明明字写错了,爸爸指出来,他就是不承认,还情绪激动地跟爸爸吼。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爸气得把本子笔一甩走开了,儿子则独自气鼓鼓地杵在原地。
有一次,我回到家,爷俩正以这样的姿势僵持着。我走过去,轻轻摸了摸儿子的脑袋。他的眼泪立马大颗大颗地掉下来。我静静陪着他,直到他情绪平复。然后他自己主动,把之前老爸指出来的那些错误,逐一更正了过来。
为什么孩子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呢?因为孩子爸是个严谨、较真的人,总是盯着儿子的错处,这让儿子很不舒服,所以才会反抗,他的反抗方式就是——故意错。小家伙在用逆反的姿势向爸爸宣告: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
孩子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并增长智慧的。没犯过错的孩子,他长不大。避免在孩子犯错惹事的时候,轻易贴标签。你若信任孩子,孩子会以行动去证明,他配得上你的信任。
第二,先关注孩子,而不是错误本身。
某次酒店里吃饭。一孩子手里端着碗想要离开餐桌,没走稳绊了下,碗给摔碎了。他妈妈的大嗓门立刻亮起来:怎么这么不小心!再搞坏了东西小心人家把你扣这里!孩子当时愣了一下,但很快大哭起来。边哭边扑到妈妈身上捶打。
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吗?不,他在用愤怒排解内心的恐惧与脆弱:我犯错了,心里很怕;可在妈妈眼里,我还不如一只碗重要。孩子犯了错的当下,无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你都该第一时间关注他是否受伤。要让孩子知道,比起外在事物,你在意的是孩子这个人。
当众犯错的处理方式也应如此。若孩子在公共场合惹了祸,犯了错,必须要立刻处理,那你完全可以先替他道歉,缓和局面。尔后转身,用你的爱给孩子安抚和温和引导,而不是当众让孩子丢脸。当孩子犯错的那一刻,他的确不可爱,但也最需要你的爱。你需要确保,哪怕全世界都去指责孩子,起码还有你站在他身后。
第三,使用共情的态度和技巧。
想象一下,你开着车,而你的伴侣坐在副驾驶上。某个路口你拐错了。你的另一半说:“那么大的标识,你刚才没看到吗?你怎么犯这种低级的错……”我相信,你很容易会有要吵架的冲动。但是,若你的另一半安慰式地拍拍你的手,然后简单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一切就都不一样了。这就是共情。孩子也需要这个。当他犯错了,你着急忙慌去纠错,他不仅听不见,还容易逆反。相反,若孩子犯了错,你能忍住不教训他、打骂他,亦不企图立刻纠正他,而是看见并理解他的情绪,非常非常可贵。哪怕孩子真的不讲理、大发脾气,你对孩子情绪的照见,你对孩子攻击性(跟你捶打撕扯)的耐受,你的温柔笃定,都会保护孩子,帮孩子摆脱那些黑暗的感受,给孩子战胜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当然,除了共情的态度,你还需要共情的技巧。下面这个句式非常实用:
“我看见(客观描述孩子的言行造成的局面),
我感到(害怕/担心/震惊/不舒服……等具体感受),
我认为(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自己的建议等)。”
这个表达能帮父母更靠近孩子的心。没有辱骂、斥责和巴掌的情况下,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更为理性地去考虑问题,进而主动调整自己的偏差行为,以便更符合社会规范,更为大众接受。
若这个沟通法你用过一次两次没效果,那就再试三次,四次,更多次。温和却坚定地去影响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9119218/060f92c79088b62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