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到周围家长谈起自己小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都是类似于“哭了一个多月”,“在门口大人小孩一起哭,声嘶力竭”“每天早上都不想去”这样的表述。上幼儿园,似乎给家长和孩子双方都带来很多焦虑不安。
阳仔9月要去幼儿园,我寻思着是否需要提前做些准备,比如是否需要提前调整作息,或是教他些入园必备技能?结果被同事一顿嘲笑,“他就是换个地方玩儿,有啥好准备的。”
真的是这样吗?
没有小孩爱去幼儿园吧?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家庭中,跟随父母慢慢长大。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是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变。生活的场所和重心,长时间陪伴自己的人,都将发生变化。这个改变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我想这种陌生感肯定会带来压力,焦虑和恐惧的。
家长其实也有分离焦虑症
作为妈妈,我也提前预告到自己肯定也会有分离焦虑,毕竟阳仔很少一整天不见到爸爸妈妈,而且中午大多数情况也都是我哄他睡觉。虽然阳仔每次去幼儿园玩儿得很开心,但真的挺担心他会不会哭,会不会跟其他小朋友吵架,会不会不好好吃饭……
过渡期是孩子跟家长都需要的
至今为止,父母(通常是母亲)是陪伴孩子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发现新世界的那个人,那么在这第一次重大分离的时刻,也应当由父母牵着孩子的手,陪伴和引领孩子认识这个新环境,直到他们和新的陪伴人建立起稳定的连接。
记得我产假后刚开始上班,要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时,也是不敢一下子就离开,提前半个月让奶奶跟宝宝适应,最初由我和奶奶共同照顾的过程,逐渐过渡到单独交给祖奶奶一上午,把生活信息一点一滴的交待给她,喂什么吃的,如何换尿布,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怎么样可以把他哄睡?当奶奶越来越上手以后,我才可以离开半天,可以离开全天,甚至是两三天的短期出差。
我想上幼儿园也是完全一样的。
入园,本来是一个对家庭对宝宝都意味着成长和进步的好事,但如果变成突然的分离,突然的换人和换环境,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成了灾难的开端。
面对这第一次巨大的生活改变和分离,我们跟孩子一起做个过渡吧!整理了以下内容与各位宝妈进行分享。
如何度过入园适应期?
第一,和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注意,是一位!
通常,孩子进入幼儿园,需要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和其中一位主要对接的老师建立起比较稳固的情感连接。然后最长需要大约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其他老师和小朋友们。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高度陪伴,幼儿园老师的细致观察,和双方的透明交流。也需要家长和老师巨大的耐心和对孩子的信任。
第二,和妈妈(或其他到目前为止的主要抚养人)的逐渐分离,并让孩子知道,分离后妈妈会再回来!
注意,是逐渐!
适园期分四个阶段:
第一 入园前准备
包括参观和选择幼儿园,和老师初步认识,父母计划出完整的适园期时间。
第二 陪伴期
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呆在幼儿园至少3天(通常不是全天,而是每天2个小时左右),3天之内不做任何分离尝试,妈妈保持被动,不主动参与活动。
在这个陪伴的阶段,你会发现,孩子会时而依偎在父母这里,观察老师和其他孩子,时而会过去玩一玩。再回到妈妈身边,然后再出去。
第三 分离期
最早在第四天尝试第一次分离,离开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不能偷偷溜走,要跟孩子大方认真的说拜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可以理解妈妈告别暂时离开,却无法理解妈妈突然“消失”。
分离后即使孩子哭闹也没有关系,坚定的告诉他,妈妈很快就回来。
如果孩子可以在5分钟内被老师稳定住情绪,那说明他和这位老师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第二天第三天就可以逐渐拉长妈妈离开的时间。
如果孩子哭的无法被安抚,妈妈就5分钟后再回来。延长陪伴期的时间,再过3天再开始重新尝试分离。这里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妈妈回来后就接走!这是一个仪式化的事件,固定的仪式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妈妈会回来,妈妈来是接我走。
如果孩子玩的不爱走,那么告诉他,明天我们可以玩更长时间一点,今天要跟妈妈回家了。
分离期每个孩子不一样,大约需要2周到一个月。
第四 稳定期
妈妈每天陪伴孩子在幼儿园呆一小会后离开,孩子已经和一位老师发展了情感连接,妈妈离开时可以被抚慰,那么这样就算稳定了。
在稳定期开始后,妈妈可以尝试不再在幼儿园逗留,而是早上放下孩子,说拜拜,就离开。这时候孩子可能仍然会不满,生气,哭闹,但这是正常的发泄“妈妈为什么不再陪伴我”的生气和不满,通常妈妈离开后马上就好了。现在的宝贝已经知道妈妈要离开,但妈妈还会回来。他在幼儿园可以度过愉快的半天到一天。
经过这样长达差不多一个月的适园期,妈妈和孩子都充分的减轻了对分离的焦虑和不适,可以分别开始新的阶段了。
网友评论